產經

五行欠水易玩完 港須急拓新客源

作為國際都會的香港,過去經濟大旺時,百業興旺,匯聚國際資金與人才,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可與歐美日較量。可近年國際地緣政治局勢及利率變化不利香港市場,港府施政又未能有效彌補資金缺口,使香港資產估值低迷,股市「乾塘」,零售、旅遊、金融、地產都「五行欠水」,這樣下去,如何能養活人口,支撐經濟命脈與政府公共財政,不無疑問。港府施政別再老是慢條斯理,得把握時間放大招救市,鞏固傳統產業既有優勢,並追趕發展新經濟,以盡快為香港市場創造新客源。再見不到強而有力的政策出台,眼前景氣頹勢只怕明年也難見盡頭!
股神巴菲特的名言,乃「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惟這番話顯然不適用於這幾年的港股,皆因其表現沒有最差,只有更差,主因中美博弈下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緊張、高息環境壓抑風險資產投資,加上內地經濟自身難保,而香港又面對移民潮,奈何港府長期施政離地,無濟於事。
結果港股流動性每況愈下,這十多年大量企業在港上市,衍生工具市場長足發展,但港股成交卻重返2008年金融風暴期間的低水平,反映市場狀況有多壞。港府雖預告專責小組將提交改善港股流動性方案,且別對此存太大期望,畢竟若真有行政手段能激活流動性,那就證明港府這幾年「躺平」不作為,嚴重塞責。
作為國際城市,打開門口做生意,要吸引客源,離不開提供「機會」與「回報」。問題是,如今中國經濟仍在調整,末季內房危機仍在發酵,香港作為投資中國資產的「機會」,短期內難以凸顯。至於「回報」,香港資產估值確是低迷,但不等於值博,關鍵在於港府施政能否盤活景氣,推動增長。
客觀事實是,香港在創新科技方面起步遲,競爭條件弱,只有擴闊視野,善用大灣區的資源補短,冀盡量追回失地。畢竟新經濟時代,創科能力將主宰一地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更何況歐美刻意圍堵中國科技發展,香港不能心存僥倖,得跟緊國策開拓東南亞及中東市場,積極參與重構世界經貿新秩序。
股、樓都是香港經濟命脈,全力護航是保增長的基本策略。至於創科,要建立產業氛圍非一朝一夕,但香港的金融中心可當好生物科技、數碼金融、人工智能等科創企業的融資平台,這非光靠喊口號、搞論壇,或政府高層外訪就能實現,得務實從基礎教育、專才培訓、經貿配套等各方面作重大戰略改革,尤其是要加強對中東及東南亞市場的認知與交流,始有望為香港市場建立新的客戶群,務求爭奪新創產業資產的定價權。
身處百年變局,正為前途尋找出路的,何止香港這彈丸之地?運行了幾十年的全球化既要推倒重來,港人也得放下昔日安穩、優越的心態,拿出再創明天的決心與信心來走好這盤世界大棋。港府施政不能繼續你有你講,我有我做,得務實交代出清晰的戰略視野和制訂有效的策略措施,團結人心共謀發展,始能真正重新出發,向新目標邁進!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