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經濟積弱再臨崖 港股熊市有排捱

3年新冠疫情,香港的防疫政策跟緊內地「清零」防疫下,在去年國際重啟一役未能捕捉先機,經濟復甦落後競爭對手,已是不爭的事實。萬料不到今年初通關以來,兩地經濟復甦不似預期,港府對於如何刺激核心產業,毫無章法;表現向來走先經濟景氣的港股一蹶不振,典型的熊市,行人止步,在在反映香港經濟前景黯淡,乃繼社會運動、新冠疫情後,再次面臨墮崖之險!港府施政再不改「離地」作風,只怕市道難逃「陰乾」的命運,接下來可能是股樓災難、公共財政危機和加稅等來臨,港人噩夢難完。
如果股市仍是經濟好淡的晴雨表,以恒生指數由今年高位累挫近兩成半,昨日大市成交額萎縮至僅470億元看,大有2008年金融風暴期間的大淡市影子,正說明香港經濟狀況有多不行。雖則說,本周內地仍處十一長假,缺了「北水」參與影響了港股交投,但這也說明港股過於依賴單一資金的參與,國際資金的參與度明顯不足,這對於自詡為匯聚環球資金的國際金融中心而言,誠然是一個警號。
香港要搞產業轉型,要增加長遠土地供應,以解決結構性問題,惟疫後經濟元氣大傷,必須設法鞏固原有優勢,讓景氣恢復,打好基礎,始有能力推動轉型。偏偏港府的施政離地,任由過時的「辣招」政策如緊箍咒綁死樓市,樓市跌勢進而打擊內部需求和百業景氣,變相搬石砸腳,更便宜的住宅,在收入不穩下,用家都寧願轉買為租,發展商為保財政穩健,放慢投資。金融方面,招攬歐美以外的國際資金與人才未見成效,股市長期「缺水」,股市成為不斷坑人錢財的「泥沼」,誰敢參與?港股估值低迷,難招企業與人才,要搞活資產市場,談何容易,尤其持續高息的環境,本就對資金面起了分流效應。搞創科遠水不能救近火,更何況缺資金、缺人才等配套競爭。總而言之,新的不成型、舊的在褪色,要說好香港經濟,可以從何談起?
疫情期間市面告急,港府大開庫房派錢,保就業,派消費券。可如今經濟已走出疫情,但土地及金融相關收入均與預期有好大的出入。觀乎最新政府公布的賣地計劃,再看港股近期的交投,相信本財年內這兩瓣收入都難有大起色。再不設法為庫房「開源」,一味「口響響」靠付高息發債應付財政赤字,如飲鴆止渴,一旦發展策略有何差池,例如執意啟動「明日大嶼」發展計劃而落得超支爛尾收場,足以將香港推向萬劫不復的境地。
要保持一地的經濟競爭力,確保經濟循環不息,可持續發展,是政府的首要任務,否則居民收入不增反跌,政府財政日益惡化,所謂人窮志短,百事難成,還能發甚麼美夢?如何腳踏實地,梳理各個經濟環節,有力穩定資產價格與市場信心,已成為當務之急。搞夜經濟、惡劣天氣金融市場交易等安排,皆對經濟產值貢獻甚微,是不着邊際,偏離中心的舉措,市民難收貨。港府得盡快設法穩住核心產業景氣,保住香港人的飯碗,才是實實際際的救市!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