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中美競爭對抗不利全球

內地第二季經濟復甦力度不及預期。 內地第二季經濟復甦力度不及預期。
內地第二季經濟復甦力度不及預期。
樓繼偉:內地近月經濟改善 預告續出招拆債彈
近年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令「中國製造」的光環大為褪色,加上內房內需困局懸而未決,可見中央要為經濟力挽狂瀾絕非易事。中國財政部前部長樓繼偉最新坦言,內地經濟仍充斥困難和挑戰,而中美兩國剛成立的經濟領域工作組,雖則可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化解問題,但他同時毫不保留地說,兩國關係自2018年貿易戰爆發以來逆轉,由「競爭合作」改為「競爭對抗」,不利全球經濟。
樓繼偉在深圳出席一論壇時稱,內地在解決經濟問題上需要一定時間及過程,強調內地第二季經濟復甦力度雖然不及預期,惟7月和8月已稍有改善。中國不似其他發達國家於疫情期間祭出激進財政政策,加上國有大型銀行資產負債表基本健康,故面對的問題不可與歐洲相提並論,因後者本身存結構性弱點,陷入衰退機會較高。
TCL冀建環球製造產業鏈
樓又認為,內地經濟現時雖然無陷入衰退,惟仍困難重重,其中之一就是債務風險,主因房地產需求不足、部分開發商流動性出現困難甚至債務違約,以及地方隱性債務所致。
惟他指出,隨着內地已經向內房提供額外流動性,降低置業人士利息負擔,同時由省級統一化解地方隱性債務,以及由國家分配一定置換債額度等,相關問題逐步得以紓緩,又預告中央將繼續出招化解。
此外,在「去全球化」的浪潮席捲之下, 內地民企如何看待這個議題同樣值得關注。電子民企TCL創始人兼董事長李東生出席同一論壇時則提到,中國製造業現時產出佔全球30%,未來再要提升較困難,所以要着力將「輸出產品」改為「輸出工業能力」,並要在全球建立產業鏈,才可建立競爭優勢。
他又警告,現時美國商界對華府的對華貿易政策取態已經與早年完全不同,經已不反對及不批評向中國產品加徵關稅,亦是中美關係缺乏改善的重要原因。
大基金3000億融資或觸礁
李東生不諱言,大國博弈重塑全球經濟格局,產業鏈愈趨區域化及本地化,世界貿易組織(WTO)近年影響力亦快速下降,並由多邊貿易及雙邊貿易逐漸取代WTO角色,而中國現時經濟發展落後於印度、東盟等國家,與昔日在一眾發展中國家擔任領頭羊的角色截然不同。
另邊廂,隨着內地經濟復甦遙遙無期,市傳由財政部牽頭、提振半導體行業發展的「大基金」──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亦遇融資困難,在向地方政府及國企集資時受阻。
有接近省級政府消息人士稱,由於疫情後地方政府財政出問題,所以投資方面會更謹慎及保守,「大基金」第三期計劃融資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計劃或觸礁。
據悉,該基金前兩期基金分別籌集1,390億元及2,000億元,多年來已向中芯國際(00981)、華虹半導體(01347)及長江存儲科技提供融資。而財政部是基金的最大投資者,地方政府及中國電信集團等國企則負責餘下資金。
樓繼偉樓繼偉
樓繼偉
全球貿易規模正在收縮全球貿易規模正在收縮
全球貿易規模正在收縮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