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不到位 港莫財事必有因
以國際金融中心自詡的香港,金融業失色,中美博弈下的國際地緣政治衝擊,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多原因在於港府的施政不到位,作事落後,跟風又不深入徹底,為做而做,也缺乏具效率的機制檢討優化,結果落得人做我做,卻收不到預期效果,「大白象」愈來愈多,但被稱為「金魚缸」的股市卻愈來愈「莫財」,任估值多低迷,外資、港資都一去不回。若然港府的離地施政作風不改,只怕香港無法擔當起作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任務,被邊緣化將是終局!
香港的資本市場如何不濟,長期問題例子之一乃GEM(前稱「創業板」)市場,既未有與時並進協助到初創企業融資,也與當初的「創業」原意拉不上直接關係,反正就是三不像,企業與資金都「嗤之以鼻」。政府去年已提及改革,但至今仍未見下文,以這個行事速度來應對創科新經濟發展,「執輸」也是必然。
再看這些年美股熱炒,港股其實也有美股可供買賣,就是在2000年引入的「納指七雄」,但這些美股在港長期缺乏交投,有等於無。當日人頭湧湧有樣學樣,但有頭威,卻無尾陣。港府繼續以這種不思進取、不切實際的態度來發展金融,港股想有運行都難。
近年的例子包括美國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大行其道,香港又要跟風,但是過程效率低,推出時投資熱潮基本上已經過去,而且實際條件並未能吸引到相關企業來港上市,推出以來市場反應冷清已說明一切。若然不着手檢討優化,只怕又是另一個GEM或納指七雄的下場。
這幾年港股交投每況愈下,參與的投資者與上市公司結構愈趨單一,就是「北水」及中資企業,過去積極參與的港資及外資都淡出,皆因流動性低難買賣,估值也不理想,可供選擇的港資及外資優質企業買少見少,股票印花稅又貴,快速除牌機制缺乏配套下對小股東極不利,市場缺乏創新,短炒長揸都無甚作為,就索性離場。這現象誠非一朝一夕,港府上月才在市場壓力下成立專責小組來檢視,只怕再一次流於官僚產物,於事無補。當中的關鍵乃港府離地的行事作風無變,也沒有決心全盤審視香港資本市場綜合競爭力下降的問題!
股市最忌是冇人氣、冇資金流,一潭死水,投資者搵唔到食,上市企業亦難以融資,結果市場只會愈做愈縮,整個金融相關產業都會受牽連。近年香港要拉攏家族辦公室大搞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但港股這個「模樣」,加上港樓又弱得剩半條命,兩大資產市場都缺乏活力與潛力,競爭條件難免給比下去,要吸引人才與錢財,談何容易。
歸根究柢,港府班子缺乏懂經濟、金融、創科的專才,官員之間都各家自掃門前雪,沒有統籌,自然也沒有戰略可言。單看最近的虛擬貨幣業詐騙事件,詐騙活動發生經年,監管水平跟不上,部門之間以各種理由推三推四,反正就沒官員須負上責任。在這競爭激烈的世界裏,港府再不求變,只怕國際金融中心難逃式微的命運,香港經濟何去何從,自是疑問。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