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中美科技大鬥戰 華國產芯勢攻堅

過去幾年,美國千方百計打擊中國科技發展,且在變本加厲。但至今被針對的中國科企仍存在,並持續推進技術進步與業務發展,顯見美國以脫鈎、制裁等手段圖趕絕中國的做法並不奏效。以美霸的作風,必然會進一步加大對中國科技制裁力度,結果只會犧牲美企利益,加快經濟走向衰退,而制華的壓力則變成中國技術進步的動力,中國晶片國產化將走進攻堅戰!
全球經濟處於轉型階段,傳統能源朝新能源發展過渡就是例子。此外,電動化、數碼化、智能化等科技發展,正改變生活、商業、製造、公共管理等模式。因此,在新經濟賽道上,創新科技發展是關鍵,而其特點就是「達者為先」。近10年中國在電動車產業、新能源如太陽能應用、智慧城市、數碼貨幣等多方面的發展領先全球,這使過去一個世紀交替主導着全球經濟發展的歐美經濟體受到挑戰。
為保霸權,美國改變公平競爭的遊戲規則,對中國科企採取制裁行動,禁止高端科技產品供華,限制兩地的創科資金與專才交流,更聯同盟友行事加大圍堵力度,勢要阻撓中國崛起。問題是,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技術試驗場,擁有龐大消費市場、有利的科研氛圍及應用環境,是國際創新技術由研發到商業化實踐的一個重要地方。更何況,美國對華無理打壓,必招來中國反擊,變相就是要剝奪美企拓展中國市場的機遇,削弱美企競爭力。
禁止輸送高端技術供華的措施未能完全奏效,美國政客圖推動將制裁覆蓋至中低端技術,實行全面封殺,這無異於與中國技術「硬脫鈎」,勢進一步打擊美企的海外收入,這道回力鏢分分鐘就成為戳破美國資產市場超級泡沫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國損人不利己之舉的後果,且耐心觀望;惟另邊廂,能否達到預期的「損人」效果亦未可知。中國科企華為過去幾年在美國嚴厲打壓下,仍能生存下來,更已建立自己的平台,最近更推出應用中國晶片的智能手機,令人眼前一亮!說明在這場科技競賽中,美國的對華戰略未能起到預期效果,中國科研發展非但沒停止,反而在打壓下加快茁壯成長。
如此發展下去,中美的技術差距將逐步收窄,全球創科應用也可能由過去的「全球化」聯通,變成「半球化」發展,即存在中美兩大經濟體主導兩個不同的技術制式。對中國而言,這是能為世界提供另一選擇的重大機會;但對美國而言,則意味不能再獨霸全球。
當然,目前中美技術存在差距,不能以中國科企的一個階段性成績來一步到位推斷賽果,畢竟在先進製程上,中國要突破技術瓶頸仍需時日,且在歐美聯手加大制裁下,中國技術升級之路艱巨難行,得繼續踏實打好這場「國產芯」的攻堅戰,而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就是手上其中一張反擊美國的「王牌」。
若競爭是進步的動力,也許中美科技鬥下去,未來新經濟也會以意想不到的「神速」發展。推演下去,冀能令世界變得更美好,而不是霸權博弈的實戰!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