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德官商對華立場分化

德國是少數能在2009至2021年間,從中國賺取貿易盈餘的經濟體。 德國是少數能在2009至2021年間,從中國賺取貿易盈餘的經濟體。
德國是少數能在2009至2021年間,從中國賺取貿易盈餘的經濟體。
央行促貿易勿過度依賴 車廠反對增關稅
美國在主導盟友與中國脫鈎,但歐美企業面對歐美經濟長年低增長,都放不下發展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以致政商界對華見解矛盾愈來愈大。曾任德國防長的歐盟委員會主席萊恩上周突然向中國進口電動車「開炮」,展開反傾銷調查,顯然是要為開徵懲罰性關稅鋪路,更強調歐盟不能重蹈當年把太陽能供應鏈拱手讓予中國的覆轍。近日德國央行也毫不客氣地直言,過度依賴對華貿易是德國「商業模式垂危」的一大原因。
萊恩再就事件解畫,強調歐盟「喜歡競爭,但一定要是公平的競爭」,所以需要調查中國向電動車產業提供的補貼,又指貿易代表托姆布洛夫斯基即將赴華跟進。就在此際,小鵬汽車(09868)董事長何小鵬預告G9將在明年進軍德國市場。
歐盟反傾銷 法或得益
一名德國汽車供應商斥道,法國才是歐盟調查中國電動車產業的贏家,批評萊恩「偏聽(法國總統)馬克龍,不顧(德國總理)紹爾茨」。
分析指,法國車企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遠低於德國車企,所以法國人可以「暢所欲言」,一旦中方對歐洲進口車採取報復措施,也會是德國最傷,其中平治又會慘過大眾及寶馬,因為其在華銷量兩成是舶來貨,比率較後兩者高一倍,「大部分在中國銷售的汽車都在中國製造,問題是高端的不是。」
事實上,2009至2021年連續13年期間,德國都是少數能從中國賺取貿易盈餘的經濟體,累計金額達到2,513.28億美元,就算2022年和今年首8個月都是逆差,對華出口依然高達1,841.76億美元,可見德企極不希望本國政府和歐盟跟着美國向中國「開刀」。
不過,德央行更着眼於德國從中國的進口,尤其是29%德國企業的關鍵物資和部件依賴中國,仍有44%「依賴從中國進口關鍵部件」的工業企業尚未有計劃改變現狀,一旦地緣政治緊張升溫,現行貿易路線恐令他們的運作嚴重受創,敦促德國要與更多經濟體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以分散供應來源,並要做好外勞融入勞動市場的工作,地方政府也要增強外商設廠的吸引力。
處於夾縫的德國商界則透過在地產銷迴避地緣政治風險,汽車「一哥」福士稱,位於合肥的電動車廠很快就會投產,一年最多能產車35萬輛。
Adidas持續投資內地
然而,運動用品巨額Adidas行政總裁古爾登早前展開上任後首次訪華之旅,還身穿一件胸前印有大大隻「中国」字樣的藍色外套出席活動,強調會持續投資中國市場,並會在現有8,000多人的團隊上繼續增兵,「要給本土團隊更多的自主決策權力,因為他們比我更加了解中國本土市場。」
然而,德央行對此亦深以為慮,「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及其相關風險持續升溫,政界和企業都必須反省迄今的供應鏈體系和加碼對華直接投資。」丹麥出身的歐盟中國商會總裁彥辭評論,過去歐洲以外的太陽能板產能過剩把歐洲市場淹沒,乃歐盟今次對中國電動車「開刀」的原因,中國應該加把勁刺激消費以消化產能,並且讓商業環境「去政治化」。
德國對華出口金額德國對華出口金額
德國對華出口金額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