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華策從善穩信心 港逆施行釀禍深

內地經濟增長放緩,房地產市場債務危機持續發酵,誠然不利穩增長任務,故內地當局果斷調整內房政策,讓過時的限購等措施退場,確保樓市銷售重納正軌,讓房企得到正常的資金流轉,以化解危機,可謂從善如流,有力穩定市場信心。偏偏港府則對各界建言充耳不聞,針對樓市炒風的過時辣招至今未有退場時間表,眼見樓市每況愈下,港股人氣低迷,兩大核心產業的重要政策皆失誤,港府卻只管花心神搞夜經濟,穩增長不着邊際,港人無奈之餘,更要為迎接更大經濟禍患作準備。
房地產產業佔經濟產值大,即使內地謀求轉型,減少對房地產市場依賴,強調「房住不炒」,但也得務實應對內房債務危機。畢竟樓市一冧,非但打擊內部需求,更會拖累金融業,構成系統性風險隱患,不容輕視。
故內地當局積極化解樓市危機,近月房策明顯起了變化,各地政府降低樓市入場門檻,銀行也配合調低樓按利率,盡可能刺激用家需求,推動樓市回復正常流轉,以助消化庫存,房企項目銷售復常,帶動資金回籠,自然有助化解債務危機,以免信用問題持續惡化。
另方面,內地正推動活躍資本市場,讓股市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估值偏低的A股準備揚帆起航。政府施政從善如流,解決到企業與民生問題,自然就能穩市場信心,提振經濟。
香港經濟與內地同病相憐,但港府治理經濟問題的能力和視野顯然是力有不逮。內地樓市的過時政策會因應市場變化而放寬,但港樓「辣招」過時已久,卻遲遲未退場,亦未見政府披露退場的時間表,是十足的倒行逆施,施政缺乏透明度。投資者對樓市摸不到底,自然對展開新投資或承接現樓卻步。地產業景氣每況愈下,負面財富效應不利消費,也影響建築、物料、家電等百業景氣,令香港經濟百上加斤。此外,政府庫房主要收入之一的土地稅收失預算,私人建屋市場投資景氣收縮,舊區重建速度放慢,皆不利長期建屋目標。
基本上,即使港府不即時全面為樓市撤辣,但交出退場時間表,逐步撤辣,亦足以向市場發出清晰的穩經濟訊息,提振人心,偏偏高薪厚祿的港官在這方面繼續執迷不悟,躺平不作為。此外,針對港股流動性長年萎縮的問題,港府亦未有配合內地活躍資本市場的政策加快尋找解決辦法,而是成立委員會慢慢研究,對於是否降低股票印花稅,財金官員說法更「彈出彈入」。地產與金融兩個核心產業政策都未盡人意,要振興經濟,提升香港競爭力,可以從何說起?
如今港企與港人都努力應對經濟景氣下行的壓力,惟港府的政策顯然未到位,反而大鑼大鼓催谷夜經濟,充分體現其未有確切評估經濟當前所急,圖捨難取易交功課,經濟不可能有多大得益。港人面對地產、金融、出口等核心產業全面失速所帶來的經濟下行風險,萬般無奈。更令人懊惱的是,刻下內地經濟困難,香港未能再發揮吸引外資的獨特作用,長遠如何能保住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滿是疑問。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