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地緣經濟陷分裂 貨幣能源大較量

自美國於2018年向中國發動貿易戰以來,標誌着世紀大國博弈的開始,地緣經濟陷入分裂狀態,至今不斷惡化。美國陣營與非美陣營的角力,遍及貨幣與能源等環節,衝擊世界經濟。雖然美元仍穩坐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但影響力褪色已是不爭的事實,愈是要彰顯美元霸權,只會加大全球去美元化的動力,這過程充滿危險,同時也會帶來新機遇。
能源是支持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貨幣則是全球化下經貿金融往來的重要交易媒介。過去美國積極介入中東局勢,出發點是確保在能源供應的控制,支持經濟發展,而油金體系成就了美元霸主地位。可自從美國突破產油技術,頁岩油量產甚至可實現能源自給自足,中東的戰略角色被淡化,與產油國關係由合作變成競爭,使運行多年的油金體系生變。
美國撤軍阿富汗,投放更多資源在「重返亞洲」與「亞洲再平衡」等戰略。產油國包括沙特阿拉伯與伊朗等關係,亦因為美國的戰略轉變而發生變化。早前中國推動沙特與伊朗恢復建交,就確認了中東局勢以至全球能源格局變天。
今年以來,美國致力控制通脹,多番勸喻石油輸出國組織維持石油供應,但沙特卻和應俄羅斯大打「能源牌」,提出自願減產,更將計劃一再延期至年底,持續的供應減少抵銷了需求下跌的影響,油價易升難跌,令美國拜登政府欲低價補充戰略石油儲備的如意算盤無法打響,而油價高企,更令美國的抗通脹任務變得不明朗,幣策鬆緊更難拿捏。
另一方面,美國推動與中國脫鈎,重構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布局,鞏固影響力。世界愈是動盪,美元的避險需求就愈堅實。近日美匯指數又再走強,一眾非美貨幣捱沽,這種美國人所講「我們的貨幣,你們的問題」玩法,已引起其他經濟體的反思,而俄烏戰爭美國濫用金融制裁,更推動更多經濟體嘗試以本幣進行貿易,務求減低對美元依賴。可以說,刻下美元仍擁有打「貨幣牌」的優勢,但此舉正同時削弱美元地位,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趨勢。
歐美經濟老化、長年缺乏改革,全球經濟中心正向東移。事實上,近年已發展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佔全球經濟產值的比重已趨平衡。作為全球最大貿易國的中國,更側重與亞洲地區經濟體進行貿易往來,例如東南亞正發展成中國電動車的主要出口市場。若貨幣地位離不開經濟競爭力,美元國際貨幣地位褪色的大趨勢相信難以扭轉,世界貨幣應用將由這數十年單一的美元天下,轉向多元發展。
身處這百年未見之大變局,國際秩序重塑是漫長過程。美國會繼續對中國加徵關稅,各種制裁亦只會有增無減。惟承受來自美國不公平打壓的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需求減弱,亦會變成一道回力鏢衝擊西方經濟體,故這期間伴隨着的是經濟增長放緩、通脹與利率高企、產值規模收縮等現象,各方得認清大局,以多元戰略積極管控風險,而對於大國博弈可能演變成實戰,更宜作最壞打算,有備無患。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