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信心成首務 華穩經濟得邁步
中國經濟增長失速,已被共識為當前全球經濟的重要風險之一。內地官方認為外部不了解中國經濟,但光靠口誅筆伐並無濟於事,得以實際行動來重建市場信心,構建樂觀的預期才是正路。近期內地當局已不斷出台政策刺激經濟,惟諸如提供融資便利、降低融資成本等舉措,作用還得靠活躍資本市場及發揮民營經濟活力配合。在這兩方面,政策誠然仍須邁開大步,才能盡快有力扭轉弱勢,讓經濟重納正軌。
無可否認,雖然次季以來內地經濟增長放緩,但以增幅而言,在主要經濟體中,誠然也是不差的表現,只是市場對疫後復甦予以高度期望,遇上內房債務問題發酵打擊人心,製造負面財富效應,加上中美博弈下,脫鈎效應漸現,目前內地需求疲弱,企業不願啟動新投資,居民不願花費。更甚是美元持續偏強,人民幣走貶,富人設法走資,不斷增購海外資產,外資信心動搖,這些因素都在加大內地經濟的下行壓力。
為解內房危機,當局未有選擇大水漫灌,亦未有改變房住不炒政策,是讓內房行業重建長期穩健發展模式的兩大基礎,可以理解。當局改以疏導市場需求來加快市場消化庫存,包括放寬限購、減低房貸利率,刺激用家入市,恢復樓市的流動性,以確保房企的資金流盡快恢復,這也是正確的一步。未來在市場供應上,政府能否利用財政吸納市場上部分現樓供應,既可滿足保障房等需要,亦可加快改善樓市供需嚴重失衡問題,乃值得研究的課題。
化解樓市危機需時,沒有捷徑,但只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內地經濟仍然受控。眼前得盡快爭取成效的是活化資本市場,以及讓民營經濟再次起飛。在激活資本市場方面,最新削減股票印花稅之舉,雖然省下的稅額相對股市成交額未必太大,但仍能向市場發出正面訊息。惟更重要的,是當局得放開民營企業的監管,讓民營經濟再次擔當推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協助化解就業及需求不足的問題。只有讓民企發揮活力,企業的資本回報改善,估值提升,才能讓中國資產前景預期撥開雲霧,信心回歸,那一系列活化資本市場與融資便利之舉才能奏效。
事實上,民營經濟僱用了超過一半的勞動人口。有統計顯示,在內地9億勞動力當中,平台經濟至少僱用了兩億人。若能放寬平台經濟監管,提振民企投資信心,相信在創造職位和提振投融與消費需求方面,可以起到四両撥千斤之效。問題是,至今為止,當局在支持民營經濟方面,仍停留在口號式,不見得大型民企尤其平台經濟企業已明確走出監管陰霾,大型科企的資產重組計劃也是遠水難救近火,這樣實不見得有利解救當前的信心危機。
過去數十年中國經濟發展神速,有利的政策讓企業與居民發揮靈活性和創新能力是關鍵所在。近年監管大棒撥亂反正是必要的,但也得有止境,好讓市場在新的健康軌道復常發展。當局救市若不把握時間、對症下藥,市場信心續損耗,將令經濟危機變得更複雜難解。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