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港零售逆境未完 謀變革創新求存

3年非一般的疫情,打沉了香港零售業,也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模式,不少零售額由線下轉型至線上,加上邊境開放後,香港人瘋狂外遊,頓令盛夏的零售旺季不太旺,從黃金地區的商舖租務仍遠未復舊觀,可見一斑。零售業要安度逆境,不能再期望靠政府大開庫房推保就業等救助,得認真思考行業環境的轉變,在經營上變革創新,方有望重新找到增長的起點。
疫情期間,嚴格的防疫措施令不少零售企業從此退場,不少從業員亦因此轉行。如今疫情已成過去,經濟重啟,零售業遇到的一大問題,就是人手不足。數據顯示,零售從業員人數約24萬人,職位空缺達4萬個,空缺率達雙位數字。零售企業要留住人才,改變員工福利,提升薪酬,加強競爭力,實不可少。
問題是,同時整個零售業增長與市場預期有落差。最新有會計師行預計,今年下半年零售業景氣可能會遜於上半年,全年計零售額增長不到兩成。要知道,去年香港的零售額在疫下比較基數甚低,今年增長遜色,顯然難以支持零售業大肆擴張,反而會有不少企業因行業逆境尚未見到盡頭,被迫再縮減經營規模。
造成這個局面有多個因素。首先,疫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改變,部分零售額由傳統商店轉到網絡平台,致傳統零售無法重現昔日的榮景。其次,不少港人在疫後到外地旅遊花費,且兩地交通日趨便利,亦多了港人周末到內地消閒娛樂,故本地零售市道至今仍今非昔比。
再講,香港逾700萬人口,零售表現相對穩定,增長靠旅客帶動。偏偏第三季以來內地經濟增長有失速之虞,內地訪港豪客減少,整體數量亦不復疫前高峰,一批過去專門靠做內地旅客生意的零售商舖自然難以生存。
疫情的非常時期港府大開庫房,推保就業及消費券,惟如今疫情過去,庫房財赤大增,地產及金融業稅收不樂觀,斷不能繼續以公帑來刺激消費,得靠業界自力更生,尋找出路。
基本上,網絡零售增長潛力仍可觀,傳統零售業得善用科技與社交平台等新途徑來發掘更多新顧客,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結構。針對內地旅客的轉變,如水貨客與豪客都少了,取而代之是更多來尋求個人興趣、理性消費的年輕旅客,零售商得發掘自身產品的獨特性,開拓更多針對不同對象的多元產品,並加強在兩地平台宣傳,以吸引新的客戶群,甚至是從單純一買一賣的銷售,轉向更專業化的服務經營。在這些方面,也得靠業界更主動積極與港府緊密聯繫,多辦盛事和展覽,吸引多元化旅客訪港,始終香港的旅遊與運輸基建是區內數一數二,得對自身競爭條件保持信心,關鍵在於各方參與者有否設法善用並加以經營。
當然,以數碼化重塑零售業經營之道,是未來行業重納增長軌道的重要出路。利用大數據分析、智能化與機械化,應對人手短缺等問題,強化銷售預測,優化供應鏈與配送,打破地域限制,推動產品創新、用戶增長,體驗升級,能為行業創造更多不可能,這也是數碼新經濟時代,零售業界必須要有的抗逆思維。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