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內地救市多掣肘 信心危機在發酵

內地房地產債務危機正要重創經濟景氣之際,7月以來雖然官方提出不少刺激經濟措施,但實際上在協助企業解困,提振信心方面,始終予人未見到位的感覺,社會上累積的不穩定元素愈來愈多,也使得當前內外交困的問題變得更複雜難解。事實上,當局在設法救市,但內外掣肘甚多,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再以短痛換來更多長痛,就得有心理準備,要用時間與忍耐,來重構健康增長的道路。
在中美博弈和3年疫情的大背景下,今年內地經濟處於復甦之路,偏偏這時遇上內房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同樣不可小覷還有地方債務問題,影響百業景氣,更要火燒內地銀行業,威脅金融體系穩定,這場信心危機不易應付。
7月以來,當局頻頻推出政策救市,包括支持民營經濟、提振資本市場,惟始終與市場憧憬有距離,皆因當局嚴守着不再搞「大水漫灌」的舊路,也堅持改變過去房地產業的發展模式,泡沫爆破的過程也必然痛苦。事實上,在這場全球超級資產泡沫中,隨着貨幣政策正常化,各地資產價格修正也是必經之路,只是遲早要面對的問題,而中國正是最先調控房地產泡沫的主要經濟體。
過去一段長時間,房企利用高槓桿炒賣土地,地方政府助長歪風,銀行看風駛舵貸款政策向房地產業傾斜,是造成刻下房地產業綁架國家經濟的重要原因。要治理這個問題,得堅持不再走「大水漫灌」的道路,讓市場淘汰不應該留下的企業,要離場的離場,要重組的重組,可扶持予以扶持,反正就不能放大水喉不顧後果地催谷,尤其是如今中國的內外挑戰甚巨,經濟資源有限,再不惜代價調撥至內房業填氹,杯水車薪之餘,只會造就更大的危機。
就以昨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調降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例,其中關乎支持消費的一年期LPR下調10點子,與房地產相關的5年期LPR未見調降,降息的範圍和規模皆令市場感到失望。惟別忘記,如今美元偏強,年底前聯儲局還會再加息,內地調降利率得兼顧人民幣的貶值壓力,故雖然這不對稱地下調LPR,做法與市場預期有出入,但也在反映當前內地救市,掣肘甚多,得兼顧內外因素,全盤考量。
無可否認,內房債務問題牽連甚廣,最終內銀業亦必然要為過去的貸款政策付出代價,惟始終內地尚未完全開放資本帳目,只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情況還是可控的。與2008年金融危機不同,今時今日,中國汽車業在全球舉足輕重,為國民經濟創造可觀的就業和工業產值;中國的數碼經濟發展領先全球,適當的政策可引導民營經濟重展活力。更何況,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資本市場尚待發展,其實刺激政策仍不乏操作空間,得以耐心和信心來看待內地救市。
環顧全球,這十幾年的無限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製造了天量的資產泡沫,各大經濟體都有自身的問題,美國、英國、中國都沒有例外。只有沉着應對,堅守底線,自能找到重納增長軌道的出路。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