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中美景氣累鬥累 世界經濟陷失序

最近中國公布的經濟數據差強人意,物價水平低企,加上天災打擊,需求面持續轉冷。再看美國,通脹似乎已經回落,但與政策目標水平尚存距離,聯儲局既要顧忌物價再度升溫,亦要防範加息滯後效應拖累經濟衰退。全球兩大經濟體景氣在鬥衰,加上脫鈎的效應、全球供應鏈重塑的過程,令世界經濟無法正常運轉。投資者更要提防,接下來出現的好可能是一段長時間的滯脹,在大國博弈出現階段性的新秩序前,世界景氣狀況沒有最壞,只有更壞。
本周內地先公布遜於預期的進出口數字,緊接的是經濟增長放緩的同時物價低企,通縮風險升溫。惟事實是,今年以來當局積極為市場提供流動性,貨幣流通有增無減,但整體物價水平依然低迷,可見實際上與貨幣流動量減少下消費收縮而商品價格向下的通縮現象存在分別。也許內地3年的防疫清零,傷及經濟元氣,若政策無法及時扭轉悲觀的市場預期,經濟衰退恐怕在劫難逃。
為何內地當局不斷積極調整貨幣政策,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卻無法撬動需求端?部分原因乃投入市場的資源,都去了為企業和地方債務填氹,沒有流入實體經濟,結果是企業經營愈見困難,職位減少,失業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投資與消費意欲極度低迷,令經濟陷入停滯的狀態,惡性循環下,債務問題愈發嚴峻,最終將無可避免危及系統性穩定。
至於美國,一直在推動與中國脫鈎,將行之已久的全球化推倒重來,但損人亦害己。美國的通脹雖已由高位回落,但聯儲局顯然仍沒有完全停止加息,甚至啟動減息周期的決心,皆因沒有把握有效控制通脹,一旦通脹反彈,聯儲局的貨幣政策將顯得更混亂,公信力要再打折。但明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當權者要避免經濟衰退,爭取選票的壓力可以想像,到底是趕着啟動減息刺激經濟,還是堅持審慎控制通脹,維持高息一段長時間,這使得聯儲局陷於兩難,也令美國經濟處於進退失據的狀態,結果恐無法軟着陸,讓情況變得更糟糕。
中美經濟各有自身的問題,兩強博弈,令地緣政治風險飆升,全球供應鏈重構,既加大了中國製造業和出口的壓力,同時也迫使美國漠視財政赤字問題瘋狂泵水搞「美國製造」,但燒錢的效益不彰,最終結局不一定有贏家。
中美都在為脫鈎付出代價,並正反映在經濟表現,這過程不會三兩年就完成,意味世界經濟處於衰退與不穩定狀態,目前可能僅處開端,盡頭難料。令這次百年變局更難捉摸的,乃全球數碼化和智能化發展提速,製造工序掀大革新,人力資源大洗牌,職位供應減少,令本已備受景氣打壓的就業市場挑戰更大,不論是通縮或滯脹,世界經濟將遭受重大傷害。
大國博弈既已踏上不歸路,當國家安全被提升至高於經濟利益的層面、當貧富懸殊問題足以加劇社會不穩,那麼「共同富裕」、「國進民退」等旗幟,會否成為世界經濟新趨勢?反正過去適用的經濟理念,在未來的新經濟下未必再管用,只有戰戰兢兢,靜觀其變。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