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天災人禍接踵至 華經濟復甦艱巨

內地7月進出口數據均遜市場預期,反映內外需求疲弱,也說明內地的出口與製造業仍然面對較艱難的經營景況,經濟逆風尚未止息。奈何此時此刻,內地房地產債務危機卻愈演愈烈,加上內地多處出現洪水,勢必衝擊地方經濟,災後重建也需時,說不定還加大地方政府財政壓力。
更甚的是,中國還須應付蓄意將全球化推倒重來的美國將圍堵行動不斷升級,可見天災人禍接踵而至,排山倒海的挑戰在前,何以挽?經濟復甦之路愈見艱難,人民幣資產沽壓再現,也令中港兩地「強金融」大計添上不明朗因素。
出口業向來是內地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剛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出口按年大跌14.5%,創逾3年新低,反映外部需求疲弱;若計及經季節性及出口價格調整後,按月減少1%,雖然幅度非想像般大,但按月下跌,反映第三季出口業的復甦動力仍然不足。
同一時間,7月內地的進口量下跌幅度超乎預期,更顯內部需求不振的問題持續。可見最新的進出口數據反映第三季經濟開局不順,下半年以至全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本就充滿不明朗因素。
為此,7月當局已出「組合拳」,宣布一連串行動提振經濟,試圖穩增長、強信心。奈何天公不作美,因颱風影響,北京市及河北省爆發洪災,勢將影響消費、生產,甚至是糧產收成,這誠然為不穩定的經濟狀況百上加斤。更好的刺激經濟政策,都得先安頓好災後重建,讓居民生活與經濟活動盡快重回正軌,才能施行並取得成效。見到官方一邊大喊要活躍資本市場,昨日滬深股市成交卻大減,正好說明類似的刺激經濟口號,當前根本無法發揮到積極作用。
此刻傳來有大型內房企債務危機惡化,再度出現股債雙殺,流動性問題極嚴峻,若然沒有強者打救,只怕又一家大型房企面對長期停牌和停運的風險,更對行業景氣帶來風險外溢效應。分擔着穩經濟任務的內銀業,可能須對內房債務作出更大「包容」,變相要作更大的「讓利」,增加呆壞帳和不良貸款等資產風險,影響盈利和派息,自然更加發愁。
內外需求疲弱下,內地的物價好大機會維持在低迷的水平,頓令內地經濟陷入「通縮」的風險,這誠然比通脹更難應付。更要提防,成「人禍」之首的美國趁中國經濟內外交困,再度出招加大對中國的國際圍堵,甚至再挑起台海紛爭,乘亂博取政治本錢,為美元的避險功能激發刺激作用,以抵銷加息的作用。
千頭萬緒,人民幣匯率轉弱,正反映中國資產價格承壓,這對於當局要推動中、港金融市場發展,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顯然會製造更多新的阻力。諸事不順的局面,須當局有效動員與統籌,沉着應對這場大逆風,首先是要確保民生安全,繼而保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並推動生產與投資盡快復常,只要能邁過眼前這道坎,明年經濟景氣始有望大地回春,迎來真正的全面復甦!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