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港零售業續捱打 升級轉型謀出路

今年初,原以為防疫終於過去,兩地通關,香港零售業可以迎來生機。詎料今年已過兩季有多,全面的復原未見出現,業界仍然在苦撐,皆因旅遊業客源與整體消費模式起了重大變化,再繼續沿用過去舊思維來經營零售業,看不見出路,得尋求善用大數據,強化物流與供應鏈,線上線下補足,全面提升競爭力來應對挑戰。港府更應有策略地統籌資源協助產業升級轉型,而非只管叫業界把握內地機遇,空洞無物的口號,實無助解決問題。
過去十多年內地經濟高速增長,房地產市場蓬勃發展,造就不少「新富」,內地旅客成香港旅遊業的搖錢樹,也成為港零售業米飯班主,反正客源大、消費力高,躺着也能賺大錢。
不過,經歷了2019年社會動盪,加上3年新冠疫情,好多事情已面目全非。一來,內地經濟疫後復甦都非坦途,房地產市場危機發酵,財富效應消失,內地「豪客」大減。至於本地消費者,不少都適應了疫下生活,由實體零售店消費的模式,改為網上購物,加上通關後兩地交通運輸愈來愈便利,多了消費者北上消費,若非港府多推一輪消費券,零售業景氣只怕更差,奈何庫房也不可能長期門戶大開。
如是者,香港零售業受多面夾擊,景氣遲遲無法重現昔日榮景,何去何從,實是疑問。難怪零售業界與商舖業主大叫救命,黃金地段仍不乏吉舖,即使空置率有所減少,但不少僅為散租舖,行業景氣是旺是淡,一眼看清。
針對消費模式轉變的問題,零售業界得善用大數據,配合物流、提升供應鏈效率,並引入電子支付、自動化營運等元素,迎合智能化與數碼化的新時代需要,這得靠業界調整發展策略,並作出合適的資本投資,實現線上線下優勢互補,以重構出長期增長基礎,行業的綜合競爭力得提升,才有望迎新財路。
至於外來客源方面,內地客既是香港零售業的一大客源,業界也得接受現實,就是內地客的消費習慣改變,不再有大量揮金如土的客人進門。畢竟隨着內地市場加大開放,更多外國品牌直接在內地開店,免稅區試點愈來愈多,內地客用不着必要來港購物。取而代之是新時代下年輕一代因個人興趣等追求具「性價比」的理性消費,這得靠香港零售與旅遊業發掘更多豐富多元的內容主題與服務,做好「香港」品牌來吸引客源。
此外,如今國產消費品牌冒起,並積極拓展國際市場,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實有讓這些國產消費品牌作海外宣傳的戰略價值。業界得思考如何能在這些國產消費品牌的國際化戰略中佔一席位,並着力吸引更多東南亞客源,以彌補傳統國際消費品牌改為直接拓展內地市場,以及中美博弈致歐美商旅客源減少下所產生的收入缺口。
香港零售業捱過了疫情,卻要面對升級轉型的各種挑戰,得抱着再次出發的決心來自救。港府亦宜有策略地在技術、人才培訓、大數據等方面提供支援與鼓勵,這比單次的派錢消費來得更實在,效益更長久。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