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美搞脫鈎不歸路 中國製造闢新道

中美博弈,製造業是主戰場。美國開打貿易戰、搞制裁黑名單、限制美國資金與人才涉足中國戰略產業,並聯同盟友禁售關鍵晶片及設備予華,目的就是重構全球產業鏈,並將中國排除於外。在這個背景之下,見到疫後中國製造業仍然捱打,並不讓人意外,更要有心理準備,更大的難關還在後頭,得全力提升全產業競爭力,並強化「雙循環」戰略,才能爭取話語權。
大國經濟,製造業被視為核心支柱產業,既是立國之本,也是強國之基。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製造業在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模式下迅速發展,世界各地互惠互利,創造多贏。直至長年缺乏體制改革的美國,自身經濟問題愈搞愈禍,更將槍頭對外,認定中國是敵人,遂開打貿易戰,疊加新冠疫情期間供應鏈一度斷裂,中國防疫政策與國際脫軌加劇矛盾,內外需求急速收縮,市場預期轉弱的現象在疫後持續,這正正就是如今中國製造業所面對的困境,產業鏈景氣時隔兩個月後再度重回50以下的收縮區域,相信往後表現仍會反覆。
事實上,如今「中國製造」面對的問題十分複雜。自中美博弈開展及疫情衝擊後,各地都改變了過去首重高效與低成本的原則,轉而高度重視供應鏈的自主可靠與安全性。自此,中國的中低端製造業既面對如越南、印度等亞洲其他經濟體搶單,高端製造業就面對美國的激烈圍堵。這情況不可能在短期內能扭轉,意味中國製造業要繼續捱打。
外部環境起了巨變,中國製造業得「以變應變」。既要走「專精特新」的專業化和差異化路線,全面提升競爭力,同時也不能再過於依賴出口,得發掘更多內部需求,以支持產業化及技術自主,抗衡外部衝擊,此謂之內、外「雙循環」戰略。
對此,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可謂做了成功示範。十多年的研發努力,包括原材料庫存及發展相關消費市場等各方面的產業規劃,如今中國掌握新能源汽車自主技術,並成功量產,暢銷內地市場,帶動汽車業朝向環保減碳、電動化、智能化和數碼化發展,近年更開始進軍世界各地,搶佔傳統汽油車的市佔率。
值得留意,中國的電動車產業還是靠民營企業而非國企來搞起。可見製造業要走「專精特新」路線,能擔當這面大旗的正正就是民企,故近兩月當局連環力挺民營經濟並出台新措施表明心迹,算是走上正確發展道路。得讓民企百花齊放,構造利好氛圍,推動創新科研便能事半功倍。同時,積極的產業布局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產業集群,將中高端戰略產業做大做強,自能為行業長遠發展鋪平道路。
除了電動車產業之外,圍繞新能源技術的產業革命仍處開端,「綠色製造」有可觀的發展潛力,有足夠的空間讓中國與美國等先進經濟體在新賽道公平競賽。如今中美各自都在調整產業政策,嚴陣以待。最重要的是,兩國堅持在和平的基礎下競爭。如是者,變化雖帶來不明朗因素,也能為全球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出路。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