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華恐失三成供應鏈市場

有分析認為,沒有任何亞洲國家能在製造業的產能與效益上超越中國。 有分析認為,沒有任何亞洲國家能在製造業的產能與效益上超越中國。
有分析認為,沒有任何亞洲國家能在製造業的產能與效益上超越中國。
新興國勢吸金6630億 印度越南最得益
中美貿易戰開打迄今5年,中外企業持續把生產線遷出中國內地。瑞銀估計,這個趨勢將會加速,中國30%的出口沒有強勁的成本優勢抵禦區內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威脅,預計低成本經濟體將會從企業對中國生產線進行調整的過程中,吸引到600萬至1,000萬個就業職位和大約850億美元(約6,630億港元)的資本投資。
瑞銀:華七成出口難動搖
要留意的是,瑞銀的報告在30%這個測算之前加上「只有」一詞,換句話說70%的出口無虞,強調中國會繼續在亞洲供應鏈中扮演「增值」的關鍵角色,沒有任何亞洲國家能夠在製造業的產能與效益上超越中國,因此企業調整供應鏈只會在「中國+1」的框架內進行,亦即不會把中國踢走。
不過,該行一項調查發現,高層分散供應鏈的意欲變得更加強勁,主要顧慮包括中美關係緊張、俄烏戰爭和供應鏈安全性,連減少「碳足迹」(貨品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也是考慮之列。
結果發現,不但82%的美國及北亞企業想將生產遷出中國,連46%中國企業都正有此意。不過,由於中企早年已經開始減少內地生產,加上內地已經結束嚴苛的防疫政策重啟經濟,比去年9月進一步下跌12個百分點。
電子組裝遷出威脅較大
正如蘋果公司(Apple Inc.)打算提高印度製iPhone比重所反映那樣,瑞銀指,中國受產能遷出威脅較大的產業主要是電子組裝。
該行續指,印度和越南是產能遷出中國的主要受惠者,預計2030年之前, 印度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6.25至6.75%,越南亦得以實現2021至2030年經濟每年平均增長7%的目標,比2011至2020年的6.2%有所加快。
論吸引外資,印度更勝一籌,原因包括當局2019年把新建製造業公司的稅率由25%劈至15%,經商便利程度亦有顯著改進。更重要的是,區內適齡勞動人口規模能匹敵中國者只有印度。市傳特斯拉(Tesla)本月稍後派員與印度商務部長會晤,於印度設廠生產一款僅售2.4萬美元的新款電動車,可供出口。
瑞銀亦同時將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列為受惠國,其中馬來西亞特別精於電子製造業,並有受過足夠教育的勞動人口,而印尼則有自然資源的加持,如電動車電池所需的鎳,可以組成貫通上下游的供應鏈,並且有龐大的內需市場。
不過,印度、越南、菲律賓都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基礎設施薄弱。南韓及歐洲商界已先後循各種途徑敦促越南政府解決電力供應問題,否則擾亂生產,事緣越南近期持續的高溫天氣令用電量大增,北部省份嚴重缺電,太平省工業區經常無預警就停電,韓企更形容情況惡劣到「每周停電3至4次」。
亞洲製造業條件比較亞洲製造業條件比較
亞洲製造業條件比較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