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名家筆陣:內地瀕陷通縮3大原因

內地6月份CPI零增長,創2021年2月後新低。 內地6月份CPI零增長,創2021年2月後新低。
內地6月份CPI零增長,創2021年2月後新低。
最近投資者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就是內地通脹率。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上漲0.2%,遠低於同期美國的4%或歐洲的6.1%,比其他新興國家,如印尼的4%和印度的4.3%也要來得低。而周一公布的6月份CPI更按年持平,按月降0.2%。
出口疲弱 供過於求
從對經濟的影響來看,通脹最舒適的水平大約在2至3%之間。如果通脹長期高企,不但會影響企業投資意欲,也會打擊低收入一族和依靠存款維生的人。但假如通脹太低,就會增加通縮風險,通縮有機會導致資產價格下跌和經濟收縮。由於債務規模一般不會下跌,通縮會大大減低借貸人的還款能力,增加銀行壞帳風險,進而削弱銀行借貸的意欲。
眼看目前全世界都受通脹困擾,為何中國卻背道而馳,在通縮邊緣徘徊?估計原因有三,第一,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公司之間為了爭取生意,競爭異常激烈,更有超前投資產能的傾向。西方國家居民在疫情後,從購物消費轉向服務消費,對進口需求減少,內地廠商要填滿產能的難度便愈來愈高。供過於求,通縮壓力自然出現。
第二,能源價格高企是造成歐美通脹的一大重要因素。中國是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石油制裁的受惠者,可以用遠低於國際油價的價格向俄羅斯購入石油。第三,西方國家在疫情期間大量印鈔,刺激家庭消費。而中國沒有使用極寬鬆的貨幣政策,因此消費大增帶來的通脹壓力自然遠低於西方國家。
中國通脹目前似有若無,問題反而是如何避免跌落通縮的陷阱。內地的通縮壓力,除了以上所提及的3點外,部分也源自於自身需求不足。在過去數年,為減低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中央收緊了對經濟的管控,但這也間接影響了民眾的消費信心。
谷消費仍有計可施
目前看來,民眾情願把資金存於銀行,也不願意拿出來消費。家庭扣除了負債之後的淨儲蓄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由去年初到今年3月已經從32%升至44%。現在政府首要任務便是要鼓勵居民消費。
南韓在21世紀初,政府為刺激經濟,曾經鼓勵信用卡公司放寬其批卡要求,藉此推動民眾超前消費。雖然最後引發了信用卡還款危機,但由此也可以見到,如政府真的想推動消費,其實還是有計可施的。
假如消費力度仍然不足,便可參考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和日本在90年代對付通縮的做法。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借用了「凱恩斯主義」,透過政府從市場借入居民的閒置資金,再用於大幅投資基建,藉此推動經濟增長。位於美國拉斯維加斯市市郊的胡佛水壩便是在這一時期建成的。雖然投資基建並不一定能產生足夠動力把經濟推回增長軌迹,但最低限度,它可以一定程度減低經濟陷入惡性通縮循環的風險。
行健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分銷總監 石醴泉(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以上非投資建議)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