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中美競合不實際 全球斷鏈累經濟

有別於美國前朝特朗普政府認定中國為「對手」,以全力威逼壓倒性打擊的手法不同,現任拜登政府聲言中國不是美國的最大威脅,而是美國的競爭者,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加劇,但兩者之間仍有無限大的合作空間,即其所謂的「競合」關係。不過,拜登這屆任期已過了接近兩年半,中美關係卻是競爭多於合作,這樣發展下去,兩國變相走向脫鈎的方向,全球化面臨「斷鏈」危機,勢必嚴重衝擊世界經濟,而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溫的趨勢不改,將難以避免走向實戰的方向發展。
所謂「中美競合」,即兩者關係有競爭的同時,亦有合作。之所以有這說法,其背後的現實是中美兩國利益高度相互依賴,根本就不能分割,所謂「新冷戰」對雙方都有害無利,即中方一直強調的「合則兩利,鬥則俱傷」。
惟拜登政府這些日子一直謀劃如何與中國競爭,多於與中國合作。兩強競爭常態化,意味兩者關係發展趨向失衡,持續下去難免演變成「對抗」,絕對是一件危及世界穩定的事情。
事實上,比如在全球氣候問題上,中美沒有得到對方的合作,根本就難實現解決氣候問題的承諾,畢竟地球不可能以「國界」利益來劃分,各方須靠合作才能成就保護環境,實現改善氣候問題的目標。
可見中美之間過於側重競爭,既不合作,也不對抗的競爭關係持續,將演變成各方都無法得益的僵局,結果只會將雙方關係推向「對抗」的邊緣,一旦觸及對方的「紅線」,大局隨時失控,換來讓雙方甚至拖累全球陷入一發不可收拾的危局。要扭轉這錯誤趨勢須靠中美創造更多合作,讓兩國關係回歸穩定的平衡點。
大國博弈,關係一國之安全,倒要為最壞情況打算。科技上,來自美國的圍堵無日無之,中國只有加快晶片國產化的步伐,爭取盡快實現技術自主;金融上,這些年除了加快香港這國際金融中心配合國策轉型外,內地還成立了科創板,服務科創產業境內、外的融資需要,以掌握新經濟產業的定價權;貿易上,中國積極與海灣國家等非美經濟體謀合作,並在貨幣上與貿易夥伴建立更多雙邊本幣支付結算的嘗試,減少使用美元。最近,為回應美國停供高端晶片及相關設備,中國宣布限制部分半導體關鍵金屬出口,可見中國不缺應對美國挑戰的方法。若美國繼續過於側重競爭,忽略合作,將嚴重誤判形勢。
誠如全球半導體業教父所言,過去全球化的基礎是各方分工合作,善用優勢,創造多贏的商業利益;但如今取而代之乃國家安全、科技與經濟領先的重要性,已置於全球化之上,而中美的所謂「競合」關係,目前又是競爭大於合作。這道出大國博弈正推倒過去的全球化發展,衝擊世界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明年是美國大選年,今夏中美高層頻頻會面,相信都會互相摸底,好為明年的內外局勢作部署。期望中美能主動創造更多合作的條件,真正實現能推動世界進步的「競合」關係,而並非朝向破壞的方向發展。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