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內銀傳向地方融資平台提供超長期貸款

為防地方出現信用緊縮問題,傳大型國有銀行向LGFV提供長期貸款。 為防地方出現信用緊縮問題,傳大型國有銀行向LGFV提供長期貸款。
為防地方出現信用緊縮問題,傳大型國有銀行向LGFV提供長期貸款。
中國債券機制不斷優化之際,近年各國央行及投資者尚未敢放手大幅增持中國債券,除了美國債息影響中國債券的吸引力外,關鍵或與中國部分企業的債務問題嚴重有關,如房地產企業債務違約隱憂恐直接拖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甚或連帶影響其信用評級。為化解債務危機,市傳中國大型國有銀行正向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提供超長期貸款,並暫免支付利息,以防地方出現信用緊縮問題。
外媒引述消息指,近月工商銀行(01398)和建設銀行(00939)等內銀已開始向信用度較高、符合要求的LGFV新增25年期的貸款,而非現行的、適用於大多數企業的10年期貸款;部分貸款在首4年暫免支付利息或本金,但利息將在之後累計,惟目前無法確定LGFV這類較長期貸款的總規模。
上半年地方發債減17%
外界對LGFV向來憂心忡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2月曾估截至去年底止,中國LGFV隱性債務高達9.1萬億美元;5月再有調查形容,這是亞洲投資者今年高度獲關注的頭號金融風險。惟據內媒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雖仍處較高水平,約近4.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但按年跌約17%;其中,新增債券發行規模按年縮約32%至2.74萬億元。
在上半年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中,用於償還舊債的再融資債券佔1.62萬億元,按年升逾三成,部分反映地方政府債務壓力較大的情況,並使地方發新債推動經濟增長的功能減弱。
穩經濟增長已成當局首要任務,單計今年的預算報告已提供4.52萬億元新增地方債額度,專家預計剩餘約1.78萬億元新增債券基本能在第三季完成發行,並須強化監管提高債券資金使用效率。不同地方政府以債冚債的化險能力尚有待揭曉,但內銀貸款償還期一旦拖長,變相即時加大借貸成本,故不少內銀早前已紛紛調降存款利率「自救」,而銀行客戶亦隨即轉投銀行理財,特別是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
據報各家理財子公司之間的客戶爭奪局勢愈發激烈,近日多家銀行理財產品開打降費價格戰。有統計指,近兩周已發布費率調整通知的銀行理財產品已超過30個,其中有內銀理財子企更推出一款「不賺錢不收管理費」的銀行理財權益類公募產品,迫使同業倣效,料將加劇同業競爭。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