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內地疫後消費模式變 實體零售商重創
今年首季中國經濟增長4.5%,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升10.6%可謂功不可沒,4月更加快升勢至18.4%,一度令外界普遍以為中國已重拾經濟增長動力,直至五一假期的谷消費效應不似預期,「618」網購節更難掩疲弱的消費信心,連攻華多時的外資大型傳統超市也紛紛撤走,究竟是以大型超市為主體的零售模式已經過氣,抑或是受疫情拖累3年,內地經濟仍未完全恢復元氣,令此經營模式逐漸被時代巨輪所吞噬。
外資大型連鎖超市在中國崛起的歷史要追溯至1995年,當年家樂福駐北京開設了中國第一家外資超市,成為中國大賣場的鼻祖,沃爾瑪(Walmart)和麥德龍(Metro AG)亦先後進軍深圳及上海,其後十多年間,以大賣場模式經營的超市在內地快速擴展。無論是中資抑或外資的連鎖式大賣場,都曾經達到巔峰,同時競爭亦愈趨激烈。
進入雲消費時代
大型連鎖超市的成功,一部分是因為與內地百貨公司和個人經營小商店模式相比下的差異化優勢,另一部分是迎合了中國消費者當時逐步「富起來」,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不過,近10年大型連鎖超市開始步向衰落,也是因為經營模式脫離市場、消費者需求的緣故。隨着內地零售電子商務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中國消費者進入雲消費時代,年輕消費群迅速由實體超市轉至電商平台購物,網上下單、送貨上門、7天無理由退貨、全國包郵等服務大行其道,加上海量商品存貨,由日常雜貨、鮮活食品到國外進口商品,網上平台可謂一應俱全。相比之下,大型連鎖實體超市失去線上優勢,門店租金高昂、經營成本開支龐大亦成為傳統超市的重擔,逾萬呎的店舖面積,加上高企租金,進一步壓榨超市的經營利潤。
屋漏偏逢連夜雨,長達3年的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內地雷厲風行的封城抗疫措施,令經濟增長遭受重挫,居民減少外出及節省不必要消費和支出。沃爾瑪公布今年4月底止首季業績,沃爾瑪中國業務的淨銷售額約53億美元,可比銷售額按年增25.5%,惟電商業務的淨銷售額增幅放緩至54%。
高鑫加快數碼化
高鑫曾提及,未來需加速重構大賣場低成本模式化改造,持續推動商品升級及差異化外,會加快會員數碼化進程,並借助以「大潤發」為代表的傳統大賣場在供應鏈等能力,低成本拓展中型門店「中潤發」,意味縱使疫後消費加速恢復,大賣場零售商的業務亦不得不轉型。管理層在業績公布後也坦言,雖然現時市場復甦,但對大型連鎖超市的推動力不大,行業競爭力亦較往上升,故該企亦要加快提升競爭力。
隨着內地今年取消「清零」防疫政策,經濟復甦勢頭強勁。對沖基金GROW思睿首席經濟學家的洪灝向本報表示,今年中國經濟出現增長是不爭的事實,主要由於去年基數太低,認為若樓市在下半年繼續好轉,並全年維持正增長,將有望拉動內地全年經濟長達致6%或以上。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