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中印經濟各自飛 塑造亞洲新世紀

中美博弈下,美國實施「印太戰略」,力捧印度經濟,以平衡勁敵中國在亞洲的勢力。其實,過去中印雖有邊境衝突,但兩國經濟並非站在完全對立面,相反,兩國經濟發展處於不同階段,有競爭亦有合作,中印經貿關係日益密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早前就預計,中印將為今年全球經濟增長作出約五成貢獻。隨着兩國經濟在不同賽道勁飛,有助帶動亞洲經濟景氣,為創造「亞洲世紀」(Asian Century)提供關鍵力量。
中國與印度的共同點是同屬人口龐大的發展中市場,經濟規模大,且保持相對高增長,故成外資在亞洲兩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市場。不過,為了鞏固霸權,美國口中說不是要與中國脫鈎,但實際行動卻不斷在推動脫鈎,並施行「印太戰略」,力捧印度經濟,圖取代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
問題是中印經濟雖有類似地方,但發展卻處不同階段。印度製造業發展落後中國,客觀而言,這數十年中國建立完善的製造業產業鏈,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舉足輕重,要印度在短期內複製是不切實際,其關鍵不是缺人,也不是缺資金,而是缺乏中國的體制優勢,以及昔日全球一體化的有利環境支持。
印度可在美國主導資金傾斜下加快製造業發展,但絕不等於能走捷徑成「世界工廠」級別。相反,短時間內大量外資湧入,必將引來經濟過熱的種種問題,尤其是印度的官僚文化根深柢固,印度股市亦處於偏高水平,失業率高企,若未及早治理相關風險,將激化社會資源錯配、高通脹、貪腐、貧富懸殊等內部矛盾,發展絕非外界般想像的美麗坦途,這是過去中國發展同樣曾遇到的問題。
再講,客觀而言,中國在城鎮化、教育普及度、男女平等等方面的發展程度皆較印度為高。雖然印度的人口要追過中國,但在未來的數碼世紀,龐大人口也許是負累,更何況印度社會的勞動人口技能水平懸殊,雖不乏高端技術人才,但更大部分屬缺乏技能的貧困人口,基礎設施也不發達。反觀中國擁有全球最先進高鐵網絡、完善的港口航運和航空設施、高水平的物聯網、智慧城市建設,製造業也正在升級轉型,朝數碼化、人工智能等高端發展,既能提升經濟質量,也緩減人口老化的問題。
嚴格而言,印度在追趕過去數十年中國所實現的中低端製造業發展,可見中印處於不同的發展賽道,直接競爭的地方並非想像般多,未來將在不同賽道各自各精彩。
隨着美國圍堵中國科技,將迫使中國加快提升技術自主度。就連美國最尖端的晶片企業也警告,美國限制高端晶片供華,將令美企永久失去競爭機會,意味美國人將須為政客高舉民族主義旗幟付出沉重代價。歐美等西方經濟體朝向衰落方向走,掌握全球能源供應的中東產油國,願意加強與華經貿合作,基本上已對「東升西降」的世界經濟大趨勢給予肯定。
中印同為亞洲大國,未來的日子將各自在不同賽道發展,兩國經貿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更是成就「亞洲世紀」的關鍵。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