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中港股殘超趕客 謀破冰方為上策

近年中港股市表現低迷,與暢旺的歐美股市形成強烈對比。不過,論經濟增長,中國處全球主要經濟體前列,港股的回報率亦不差,偏偏就是一潭死水,流動性愈來愈差,變相「趕客」。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香港作為內地的國際金融中心,都不可能沒有似樣的資本市場來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所需,兩地得想方設法讓股市破冰,激活交投,這對於當前促消費、穩經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等任務極具戰略意義!
3年新冠疫情期間,中港經濟備受「清零」防疫政策掣肘。此外,美國處於加息周期,美元強勢引領資金回歸美國市場,故美股一直領先全球股市,而仍備受通脹困擾的歐洲,經濟及股市在升息下表現亦不差。反觀中港兩地股市卻不見大起色,疫後復常以來仍未見有似樣表現,頗令捧場客心傷。
股市流動性長期不足下,上市公司資產無法釋放應有價值,亦不易進行股份融資募集,令上市功能被削弱。故近年不少上市公司大股東趁低價提出全面收購,重組資產,甚或直接提出私有化,撤銷上市地位,一來省下維持上市地位的固定開支和滿足監管要求,二來對財雄勢大的大股東而言,與其維持公司上市地位卻無法合理反映資產價值,善用手頭資金趁低價收購公司股份,甚至讓其退市,等他日市況改善再重新包裝資產上市,或更划算。
當然,作為小股東,長期持有的股份若遇上大股東提全購,價格合理自是套現機會;但實際上,若遇上私有化建議,不少個案作價與疫前估值高位唔見一大截,變相令長情小股東血本無歸,大有慘被割韭菜之感。奈何資本市場就是大戶處優,散戶也只能自嘆不幸,長此下去港股的「坑人」形象恐變得根深柢固。
其實,近年中國資本市場作出不少重大改革,讓外資參與更多,上市公司註冊制亦生效,若中國資本市場能體現每年約5%經濟增長的應有表現,在港上市的中國資產也能水漲船高。
從環球金融角度看,如今西方經濟體備受通脹、加息、經濟衰退風險等影響,排除實戰出現,料更多資金選擇向東來尋求機會。亞洲區內,今年以來不少資金流往日本股市炒作,惟觀乎日本經濟狀況,收緊貨幣政策的時點正在倒數。印度經濟規模雖然與中國相當,但印度股市估值偏高,不少外資雖有參與,但抱有戒心。若稍後時間日股表現隨幣策逆轉,留在亞洲的資金頗大機會重新關注中國市場。
再看中國內部,房地產危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化解,若能合理激活資本市場,讓企業增加融資渠道,並協助推動民營經濟再次擔當經濟增長火車頭,將有利實現強信心、促消費、穩增長的目標。
近幾年外資逐步退下在港股的主導角色,是百年變局使然。如今中國當家,基本上已奪回香港金融市場定價權。隨着內地金融市場發展趨成熟,跨境理財通、港幣—人民幣雙櫃台等兩地互聯互通建設進一步完善,翻局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惟有耐心期待更多內資南來參與,為港股重新啟航響起號角!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