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外企傾向獨立營運中國業務

隨着中美博弈,全球產業供應鏈模式改變,外資對於中國市場的布局亦起了變化。外媒報道,仍留在中國的外企正嘗試使用新策略,就是將中國的業務獨立營運,與全球業務分開,既能繼續經營中國這個大市場,同時也可妥善控制地緣政治風險傳導至其他業務。
除了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擬於明年3月前將其中國和美國業務完全分離之外,據報全球大型客戶關係管理(CRM)平台Salesforce亦正轉向依靠當地合作夥伴來經營部分在華產品和服務,將中國業務與全球業務分開。在內地以「大眾汽車」品牌經營的福士汽車(Volkswagen)則在華投資汽車軟體和晶片製造商專門應用在中國市場,以規避受西方審查或美國制裁的風險。
經營包括American Standard和GROHE品牌的日本衞浴產品製造商驪住集團(Lixil)亦擬重組供應鏈,在中國生產的產品供應中國市場,在北美生產的產品則供應美國市場,即所謂的「在地化」產銷策略。
當然,國際大型企業可以用此策略應對挑戰,惟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建立兩個完全獨立的供應鏈及銷售網絡,須投入額外成本,就只有因應自身資源選擇性經營。
審查趨緊 GLG裁在華員工
此外,隨着內地以國家安全為由加強對諮詢行業的審查,據報總部位於美國的網路諮詢公司格理集團(Gerson Lehrman Group,GLG)上月開始裁減在華員工。事緣該企擁有一個專家網絡,全球投資者可以利用GLG的網絡對交易進行盡職調查。今年初GLG仍在擴張中國業務,惟隨着中國收緊對行業的審查,針對中國交易進行的盡職調查變得困難,故GLG也得隨其他海外同業一樣,縮減在華業務規模。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