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港人身家不斷縮 消費投資難催谷

香港經濟正處於疫後反彈完成,並再度探底的狀況。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本港外貿景氣低迷;創科發展未成氣候;傳統的金融和房地產又「淡如止水」;旅遊消費丁財不旺,成本卻不斷上漲,企業生意難做,簡單講「冇瓣掂」!港人身家不斷縮水,信心下滑也是必然結果,何來消費意欲?聽到財金官員說,今年經濟要靠消費來支撐,變相說明今年經濟幾大支柱無可依靠,作為景氣風向儀的港股疲弱不振,豈非無因?
港人主要資產非樓則股。繼去年樓價跌15%後,首季由通關效應帶來的反彈短暫,在利率上升而經濟景氣低迷下,最近二手盤劈價幅度擴大、銀主盤供應不絕、發展商新盤開始加大減價力度促銷,加上政府覓地建屋步伐加快,預示房屋供應將提速,樓價恐再展跌勢。股樓不振,港人身家縮水,逆境中資產可供抵押融資的額度亦縮減,一眾負面效應將反映在銀行信貸需求、企業投資與居民消費意欲上。
至於出口,香港貿易發展局早前已下調全年出口增長預測,最差是「零增長」,反映外部需求嚴峻。疫情期間經營艱難,估不到疫情之後也是如斯慘淡,相信不少企業難撐下去,下半年只怕又要淘汰一批出局。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是不折不扣的支柱產業,偏偏港股的流動性長期不足。財金官員委過於高通脹、高利率、中美博弈等因素,實情這些因素出現前,問題早已存在,卻長期未獲正視,不甚作為的官員們如今更大條道理推得一乾二淨。
事實是,全球加密貨幣最先活躍於香港,港府卻沒有把握先機規劃產業發展,到如今要繞個圈來向區內競爭對手追落後;美國配合新興產業發展所設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機制早年行情火爆,香港跟風搞作卻又慢手慢腳,推出之時市場已轉冷,冇頭威亦冇尾陣;說要支持創科企業,但自1999年成立至今的創業板仍是三不像,交投低迷,可有可無。港股交投續淡,只怕也難養活整個金融業,企業規模收縮,減薪停聘甚至裁員浪潮不遠矣。港府繼續以這種不思進取、後知後覺的作風來發展金融這門戰略產業,恐怕百事難成,更遑論要做好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國家任務。
百業艱難,聽到官員們着港人以第二批消費券「開心消費」推動經濟,難免予人「何不食肉糜」的離地感。實際上,一次性限額的政府消費券,對推動經濟的動力有限,尤其不少市民面對生活開支上升但收入不穩,要省吃儉用,靠消費券來幫補日常開支而非用作額外消閒娛樂。更何況,港人身家縮水,經濟不景收入不明朗,政府行事又無法提振信心,那有心情「開心消費」?政府庫房既不可能長期中門大開派錢,倒不如讓高薪厚職的官員們轉做「義工」,免收人工幫忙「頂住先」?
一場疫情,能平安活過來,值得感恩。可疫情過後,香港經濟復甦步伐未盡人意,前景仍一片迷濛,只怕苦日子未見盡頭,令人神傷。政府有何板斧讓經濟擺脫「L」形的低迷趨勢,港人真的願聞其詳。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