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內需不足陷通縮 華得出招力催谷

今年首5個月,內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僅升0.8%;若單計5月,按年升0.2%,弱勢在市場預期之內;按月跌幅擴大至0.2%,已連跌4個月,反映內部需求不足,物價持續低企。更令人擔心的是,5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按年大跌4.6%,為8連跌,兼創自2016年2月之後最大跌幅,反映內地需求疲弱,製造業收縮和外貿疲軟,企業經營環境惡劣,大增陷入通貨緊縮的風險。當局得把握時機,適時出招催谷市道,否則跌勢一成,要翻轉悲觀的市場預期和提振信心,只怕事倍功半,則下半年經濟將面臨更大的下行壓力。
官方對於數據的解釋之一,乃於去年同期疫情下居民囤積物資,令比較基數較高。不過,今年以來內地經濟已全面重啟,理論上若然市道能回復至疫前水平,該不可能存在比較基數限制的問題。說到底,次季以來內地經濟增速放緩,外部需求疲弱,內部需求亦備受房地產與地方債務危機等困擾,致令內、外雙循環皆陷入失速的境地。
非但消費通脹及生產者價格等數據疲弱,上月內地的出口、進口及工廠活動都在下降,房地產業的回暖狀況亦在減退,一幅整體經濟放緩的狀況就在眼前。而這情況並非中國獨有,同處亞洲的越南、南韓等外向型經濟體皆出現逆風,可見實情不是中國景氣特別差,而是亞洲以至全球景氣都在向衰退發展。
相比起歐美的通脹仍然高企、不少央行仍在加息抗通脹,包括最新澳洲及加拿大都出其不意作出加息行動,與中國的通脹低企和須要以減息放水等行動來刺激經濟,可謂形成強烈對比。這種情況持續下去,除非下半年內地經濟能出現較似樣的增長勢頭,否則息差效應下,人民幣貶值壓力不輕。
外部環境非中國可以控制,尤其是中美博弈下,兩者經貿已離不開鬥爭,難再和氣生財,只有討價還價,互相試探底線。為了內部穩定市場預期,止住跌勢,內地當局得適時出台財政及貨幣政策,以確保下半年經濟形勢維持穩定增長,減息或向金融市場釋放流動性,都是其中的手段,而近日部分國有銀行主動降低存款利率,除了可降低銀行的負債成本外,也能鼓勵居民減少儲蓄,刺激消費與投資。
此外,6月19日港股首批人民幣雙櫃台個股將實施,不少都是未在內地上市的超大企業,且港股估值偏低,相信能吸引內地資金參與港股,並增加人民幣在港流通量,能否藉此提振中國資產價格,緩減貶值壓力,撬動兩地金融市場來疏導宏觀經濟風險,不妨等着瞧。
如無意外,中國的經濟數據表現,正預示未來一季美國經濟會加速步入衰退,一群美企高層近期急不及待訪華探討商機,實屬可以理解。到底中美高層如何看待眼前的宏觀經濟,是稍緩競爭,加強合作,避過全球大衰退,抑或繼續向脫鈎方向發展,不惜一拍兩散,大家都沒有水晶球,只有作最壞打算,爭取時間在內部築好防火牆,盡可能梳理各項風險隱患,冀能將對經濟衝擊降至最低。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