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揸磚頭回報或輸債券
本港地產代理數據顯示5月15至21日期間,35個大型屋苑的每周二手成交按周減少2.9%至34宗,是去年7月以來最少。按地區劃分,港島及九龍區分別錄得6宗及13宗成交,按周持平,新界成交按周跌6%至15宗。
港樓價有機會再現跌勢
參考過往3個住宅價格調整時期(即2018年8月、2019年6月及2021年8月),當每周二手成交跌穿80宗,樓價難以在短期內反彈,並可能是樓價進入調整階段的風向儀。這輪樓價調整或持續至年底,第二至四季或累積調整7%,可能要留待美國聯儲局轉向減息才現曙光。
住宅市道氣氛轉淡,一來可能因為首季樓價反彈過急,升幅達7%,令到部分潛在置業人士卻步;二來是自農曆新年後傳統樓市小陽春旺季過後,二手成交下跌速度較預期快;三來是一手新盤供應充裕,而且定價低於市場預期。
自內地與香港通關以來,樓市投資者及非本地潛在買家入市態度未見踴躍,或是近期樓價反彈趨勢短暫的部分原因。
稅務局較早前公布,4月需要繳付買家印花稅的樓市交易為71宗,如果以同期一手及二手成交合共4,583宗計算,即非本地買家佔4月成交的1.5%。即使在通關前後,這比例也一直穩定在1至2%,遠低於疫情前的2018至2019年上半年期間平均每月250宗交易和佔整體成交5.2%的比重。
至於扣除同時繳交買家印花稅的雙倍印花稅交易(代表香港本地人購買第二項物業)在4月有125宗,佔總成交2.7%,亦遠低於2018至2019年上半年達到6.1%的水平。最近,這個比例甚至較2020至2022年上半年的疫情期間更低,可能是由於按揭貸款利率上升,導致香港投資者更不願意購買第二或第三個物業。
過往偏好以磚頭創造被動收入的投資者,目前似乎需要另覓蹊徑。目前依舊維持判斷,透過高評級債券收息以鎖定較高收益率,仍然是符合現時市況的策略。有數據顯示,全球投資者在3月增持了190億美元的美國投資級別企業債券,首季累積流入520億美元,高於2014至2022年第一季度300億美元的平均流入規模。
美國國債投資需求殷切
美國國債方面,經歷了2月極其強勁的資金流入之後,國際私人投資者的需求依然殷切,在3月買入約489億美元的美國國債,而截至今年3月的8個月期間,當中有7個月私人投資者都出現淨買入情況,於長期美國國債累積投入約2,960億美元,需求在未來幾個月或持續。
假設美國債務上限談判正式圓滿解決,市場對聯儲局在6月或7月再次加息的預期升溫,美國債息或借勢回升,或再提供機會吸納高評級債券。不過,美國下半年經濟轉差機會率仍較高,屆時債息或無可避免回落,近期高企的收益率應難以復見。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