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城投債恐衝擊內銀

市場對城投債憂慮進一步削弱內地投資市場氣氛。 市場對城投債憂慮進一步削弱內地投資市場氣氛。
市場對城投債憂慮進一步削弱內地投資市場氣氛。
金融系統出事機率料低 谷經濟成難題
上周一份《昆明城投專家會議紀要》在網上瘋傳,關於湊錢的部分引爆社會熱議,即使當局火速闢謠,而且昆明乃至雲南的城投債規模放眼全國都不算很大,市場對城投債的憂慮仍進一步削弱投資市場氣氛,不但因為地方債多由銀行、保險公司和基金持有,更重要的是城投會否接內房的棒衝擊內銀資產質素。分析相信,內地金融系統因此出事機會較小,更多的考驗在於控制債務風險下如何推動經濟增長。
城投即「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為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的主要組成部分,正向看促進了城鎮和社會發展,不能說規模愈大就愈有問題。
去年隱性債料70萬億
中國地方政府到底欠多少錢言人人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算,2022年底地方債務顯性部分為3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可是與之相反、被國務院定義為「法定政府債務限額之外直接或者承諾以財政資金償還以及違法提供擔保等方式舉借」的隱性債務就高達70.4萬億元,即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8%左右。中誠信國際亦估計隱性債務起碼52萬億元。單看城投債券,Wind數據顯示,去年底餘額約13.8萬億元。
中央2018年便提出於5至10年內清除地方政府所有隱性債務,詎料疫情一拖就是3年,期間還爆發內房危機,嚴重損害經濟和地方政府財力,暫時僅北京和廣東宣告「清零」。中誠信國際副總裁李玉平不諱言,城投業務往往盈利能力低下,現時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受壓,以及部分區域融資成本上升(其意為市場對個別地區財力信心不足,如江蘇北部高於南部)等,進一步削弱他們以自身現金流去還債的能力。
中央打破必包底預期
內媒則引述消息人士指,財政部今年較早前再度清查全國地方政府的表外融資規模,暫時未知結果。改革LGFV的指引文件迄今尚未出台,據悉原因是草擬工作在幾個部委之間糾纏不清,現時已交給財政部統籌,預期進度將會加快。即使市場對城投項目商業化轉型(自力更生)的能力有疑慮,財政部部長劉昆今年初已表明「誰家的孩子誰抱走」,打破政府包底的預期。
不過,遠水不能救近火,原中國銀保監會今年初已提出讓金融機構「積極配合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化債),所以現在的關鍵問題是金融系統,尤其是佔大市一定權重的內銀股會受多大衝擊。
中金測算銀行城投貸款敞口的方法,乃將交通運輸、水利、電力、建築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劃為基建類貸款。按此,基建類貸款去年佔內銀貸款組合約30%,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含部分城投貸款)佔比約10%。不過,基建類貸款整體不良率約1.2%,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約為1.5%,就算兩類貸款的不良率比起2018年分別高了0.5個百分點和0.9個百分點,尚低於公司貸款不良率的1.8%,因此違約風險依然較低。
違約勢增 或研債務展期
該行未有點名哪些銀行風險較高,籠統總結「貸款客戶資質較為下沉(中西部、區縣級城投)的銀行影響相對更大」,而風控謹慎、客戶資質良好、城投貸款佔比低的全國性銀行,以及城投貸款佔比較高但位於東部發達省份、財政實力較好的區域型銀行,城投風險較小。內地信貸評級機構聯合資信指出,本季城投債到期額,單看數字最多的是江蘇、浙江、山東、天津和四川,論佔餘額最多則是甘肅、寧夏、天津和青海。
中金相信,內銀可能在「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基礎上」對短期償債壓力較大的地方隱性債務適當展期、降低成本,防止出現存量隱性債務風險暴露。城投化債期間,一些資質較弱者或要循展期和降低貸款利率等去實現貸款重組,少不免令銀行在特定環節的不良貸款率上升和利息收入下跌。不過,他們也會以嚴格的盡職調查和風險防控,避免再給地方政府添加隱性債務。
法巴資產管理亞太區高級市場策略師羅念慈仍對中國金融市場回暖抱有希望,直言LGFV構成系統性風險的機會低。不過,以中央要打破必定包底的預期,一些系統性風險較低LGFV會被犧牲,之後幾年違約事件會有所增加。又因為LGFV是基建項目乃至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其化債考驗中國如何實現今年經濟增長5%的目標。
法國外貿銀行稱,中國的債務大多由內地居民或機構持有,大不了可以減息或印鈔,可持續性未成大問題,問題是債務負擔難免會加重,窒礙資源有效配置,拖低潛在經濟增長。
去年底內銀基建類貸款餘額去年底內銀基建類貸款餘額
去年底內銀基建類貸款餘額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