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全球去美元 人幣迎機遇

去年美元作為全球首選儲備貨幣的地位急劇下滑。 去年美元作為全球首選儲備貨幣的地位急劇下滑。
去年美元作為全球首選儲備貨幣的地位急劇下滑。
內患損信用 制裁掀恐慌 多國減依賴
美國以反全球化及脫鈎手段遏止中國崛起,可全球化是美元化的基礎,此舉一失,以美元主導的貨幣體系亦生變。適逢新冠疫情迫使聯儲局祭出無限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讓政府財政及美元信用加速惡化;在俄烏戰爭,美國使用「金融核彈」制裁俄羅斯,且去年美國重施強美元政策,引導資金回流,收割全球財富,進一步削弱國際對持有美元資產的信心,迫使各地減低對美元依賴。去美元化之勢已成,未來勢超乎預期地加速推演,長遠既為人民幣等非美貨幣帶來重大機遇,也為全球貨幣體系和經貿發展模式揭開新一頁!
IMF:美元漸被各國停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5月初公開承認,美元的確正在逐漸被各國停用。全球知名的歐資資產管理公司歐利盛SLJ(Eurizon SLJ Capital)4月發布的數據亦顯示,去年美元作為全球首選儲備貨幣的地位急劇下滑。
該集團行政總裁、經濟學家任永利(Stephen Li Jen)表示,美元在全球儲備中的名義份額下降速度是過去20年的10倍,多種貨幣將共同削弱美元的主導地位。他稱,幾乎可準確猜測這一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但也許不會發展到非美元貨幣所佔市場份額比美元更大的地步,而更有可能的是,全球將從單極儲備貨幣世界,演變成「多極世界」。美國洛克菲勒國際集團(Rockefeller Group)直言,各國央行政府拋棄美元,轉向黃金。
事實上,過去數十年,全球化是美元化的基石,而美元化亦促進了全球化發展,兩者關係唇齒相依。偏偏美國政府要向中國開打貿易戰,變相摧毀其建立已久的全球貿易秩序,改變產業鏈及供應鏈,繼而是金融戰、科技戰,勢要與中國經濟脫鈎,加上俄烏戰爭,美國將俄羅斯部分銀行踢出環球銀行金融電訊系統(SWIFT)、凍結俄羅斯6,000億美元外匯儲備,沒收俄海外富商私人財產等,凡此種種皆讓美元資產持有者感到震驚。
各經濟體因應國際地緣政治變化,重構出一套有利自身利益的貿易交易支付結算系統,並推動外匯儲備多元化,反正就是減少使用美元交易,免受美元霸權威脅及美國經濟危機衝擊。
華府債台高築 銀行爆煲
可以說,中美爭霸及俄烏戰爭,非僅僅是意識形態或地區戰爭,更讓世界貿易、投資與製造體系分裂。全球製造趨向兩大產業鏈和供應鏈,而在美國撤軍阿富汗之背景下,俄烏戰爭掀起的能源危機,也充分說明美國與中東產油國由互相依附變成競爭對手,改變全球能源體系格局,令數十年來美元與石油掛鈎的油金體系加速瓦解,變相也為全球去美元化給力。
當然,單是外部因素,不足以動搖稱霸數十載的美元,美國自身的內部問題嚴重,也是美元霸權衰落的底因。美國政府債務超過31萬億美元,一年的利息超過8,000億美元。在通脹高企,加息周期未見頂的情況之下,利息擔子愈來愈重。美國政府擬再提高債務上限來解決財政困局,舉債度日的格局不變,巨額赤字不知如何收科。
加上這些年天量印鈔製造出超級金融泡沫,美國銀行體系隱患正隨着3家銀行先後被接管而引起全球恐慌,美元信用下降與美元資產價值不穩定,頓令全球美債持有人愈感不安。
更要擔心的是,美國再施美元霸權,利用利率周期與地緣政治變化,繼續透支美元避險功能,以資金大挪移打擊其他經濟體的貨幣及金融市場,再以美元在全球抄底收割財富,故促成近年多國減持美債、推動本幣等穩定、安全的貿易支付結算,以及外匯儲備多元化,出發點就是減少對美元的依賴,規避美元風險。
巴西阿國擬推共同貨幣
全球貨幣體系由美元獨霸趨向更多元平衡發展,愈來愈多在貿易支付結算上作出新嘗試。巴西與阿根廷擬推出共同貨幣、金磚國家討論開發新貨幣,東盟十國央行討論如何減少對美元、歐元、日圓和英鎊等主要貨幣的依賴,轉而使用本地貨幣來進行貿易結算;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正處於史上最有利的位置,提速推進。
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經貿平台發揮效益,若未來中印能合作,鞏固亞洲地區經貿協作基礎,長遠而言,說不定能催生出類似歐元的環亞貨幣。
反正,重塑全球貨幣體系的過程已展開,雖然刻下美元仍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但中美貨幣的國際影響力,正處於一升一降的格局,且別低估這股貨幣體系重構浪潮的推演及影響。美國鞏霸手段必然愈見激烈,而中國堅定推展自身體制發展和各地對重建新體系的努力相結合,兩股勢力必見火花,企業和投資者得認清百年大局,為資產調配作好長期部署。
人民幣位列全球第5大主要儲備貨幣。人民幣位列全球第5大主要儲備貨幣。
人民幣位列全球第5大主要儲備貨幣。
美元在外儲佔比下降美元在外儲佔比下降
美元在外儲佔比下降
全球支付貨幣佔比排名全球支付貨幣佔比排名
全球支付貨幣佔比排名
主要貨幣佔外匯儲備比重主要貨幣佔外匯儲備比重
主要貨幣佔外匯儲備比重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