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全球經濟大洗牌 世界工廠好難捱

3年新冠疫情期間,因各地防疫經濟停擺致生產、物流等大受影響的混亂場面,仍教人歷歷在目。同一時間,中美博弈、俄烏戰爭加劇東西分裂,徹底改變全球化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生態。為了避免運輸物流及地緣政治風險的衝擊,各地都推動本地化製造。在這個新趨勢下,過去以「世界工廠」見著的中國,製造業面對訂單與資金流失的問題,勞動市場不穩,得設法撬動內需補位,爭取時間實現產業升級轉型,始有望在這場全球大洗牌中重新找到立足點!
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憑着成本優勢,發展成「世界工廠」,中國商品行銷全球,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及第二大經濟體。這有賴全球一體化下,西方利用亞洲的廉價人力和土地資源滿足生產,長年坐享低通脹、高毛利,而包括中國等亞洲國家亦藉着吸收外國技術和資金,發展本地經濟。
不過,新冠疫情期間,全球防疫政策並不一致,使部分地方因防疫弄得生產與物流停頓,出口受阻,影響全球商品供應。尤其是中國這製造大國在「清零防疫」下,汽車零件出口受阻,影響不少外資車企生產,更給各地製造商上了重要一課,就是反思重要部件供應依賴外求或單一供應的風險,尤其中國成本優勢已淡化,依賴中國供貨的生產模式得思變。
當然,中國亦早謀應對,2015年已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作為實現「製造強國」戰略的10年綱領,至今中國在製造業知識產權、技術自主等方面有明顯進步,例如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電池及光伏產業已建立全球領先地位。惟所謂「槍打出頭鳥」,以政府主導的中國經濟發展神速,對自由經濟的美國構成威脅,故美國向華發動貿易戰,再在掌握優勢的晶片業下手,叫停高端晶片及相關設備對華供應;即使債務天量,美國仍在大灑金錢補貼本地晶片企業在美生產,同時邀台灣企業在美設廠,並將內地生產線遷往印度、越南等地。
為了適應中美博弈的國際形勢,最近日本及南韓加強戰略合作,日本更擬補貼南韓廠商在日本建晶片廠。可見中國的製造業被競爭者「大包圍」,四面楚歌,既面對技術瓶頸,又面對地區激烈競爭,人才與資金外流,加上今年首季經濟重啟的大反彈勢頭已過,4月經濟數據遜預期,反映內部需求不足。內外交煎,正是中國經濟如今的寫照。
無可否認,14億人口的內需市場是中國的「王牌」,惟隨着人口老化,龐大人口由增長動力逐漸變成負擔。得加速推動產業升級改造,向高增值、技術自主、服務型製造等方向發展,並推動互聯網、數碼與綠色環保等新經濟發展以彌補增長缺口,優化社會資源與經濟結構,利用「雙循環」重建新增長點。
說到底,全球化發展基礎已失,國際利益分布面臨大洗牌,中國昔日「世界工廠」如魚得水的繁榮日子已成過去,惟要重構出新發展模式實非一朝一夕,面對美國與其盟友的窮追猛打,轉型之路曲折險阻。有心理準備中國的苦頭未隨疫情而盡,得繼續勒緊褲頭過日子!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