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兩強爭霸累鬥累 全球打擊深且巨

這些年歐美經濟「鬥爛」,削弱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本寄望亞洲及新興經濟體加速發展來平衡風險。誰知中美博弈,改變了全球化下製造產業鏈及供應鏈格局,加上俄烏戰爭加速東西分裂,令行之有效的全球價值鏈斷裂。如今3年疫情過去,中國經濟已全面重啟,惟今年已過三分之一時間,最新數字顯示,推動內地增長的3大引擎動力不似預期,通縮的壓力揮之不去。至此,全球經濟步向衰退的畫面逐漸清晰,必將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全球經濟總量約100萬億美元,而單是美國和中國已共佔去四成,若計及歐盟則共佔約五成半,主宰全球經濟榮衰。可想而知,中美兩強世紀爭霸,必然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意味全球正走進一個充滿動盪的新時代。
美國坐擁霸權數十載,如今的問題,更大在於內部缺乏改革,經濟結構與體制未有與時並進。就如美國政府債務上限問題,早就應該着手解決,偏偏兩黨執政更替,無人願意處理這個長遠的棘手問題,反而不斷印銀紙,無止境透支美元信用。但紙豈能包住火?如今這燙手山芋,加劇內部分裂,百事難成。眼見美國經濟墮落,全球貨幣體制正在思變,實必有因。美國欲利用霸權遏制中國這勁敵崛起,惟自身問題不解的話,恐無法逃避失敗。
至於中國,今年來經濟重啟至今復甦不似預期,青年失業率高企,更有衍生出社會問題之虞。3年的極端清零防疫措施,讓不少企業倒下;房地產泡沫爆破,亦令地方政府財政及居民財富效應無以為繼。要知道,房地產業這些年極速膨脹,已大到不能倒,影響到金融、服務、消費等多個行業。地方政府財政捉襟見肘,非但缺乏刺激經濟的本錢,就連支持基本政府營運都吃力。可見,房地產市場一日未回復正軌,內地經濟要走出低谷,實不容易。
本來新經濟百花齊放,釋放民營經濟活力。科企監管風暴雖已過高峰,但大型科企活躍度大減,不少更加入裁員的「瘦身」行列,其他中小型企業的日子更難過。至於另一能撬動財富效應的金融業,改革開放確是如火如荼,問題是美國政府擬加大限制美資參與投資中國,這張「金融牌」是否打得響不無變數。
中國通脹雖低,有能力放鬆銀根挺經濟,惟面對的更多是信心問題。最新公布的零售、工業生產和固定投資數據均遜預期,正是經濟復甦受阻的警號。最怕是增長再度失速,需求疲弱不改,則通縮風險比疫情來得更可怕。畢竟14億人口市場增長是超強動力,可若停滯甚至萎縮,要養活這龐大人口着實不容易。
中美經濟各有難題,也許都是這些年瘋狂放水製造超級泡沫後所帶來的惡果,只有忍痛修正、盡力兜底的同時,堅持推動改革提升綜合競爭力,以在全球重塑經濟發展模式的過程中爭取國際話語權。有心理準備,全球經濟失速狀況尚會持續一段較長時間,中美關係繼續若即若離,其他經濟體只有盡量加強區域協作,保自身利益的同時,避免犯下站錯邊的風險,在動盪中尋找和平生存的空間。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