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港金融優勢失落 國際定位得重塑

過去香港的國際都會地位,頗大程度由金融業吸引資金與人才來成就。可自中美開打貿易戰,香港社會動盪後內部局勢轉變,疊加3年疫情下關門坐困愁城,消耗老本,香港的金融業基本上已難返昔日榮景。今年香港經濟即使有高單位數增長,也只是去年的極端低基數所使然,並不足喜,事實是包括金融的主要產業景氣至今無法回復至疫前。香港要走好未來的路,首得重塑「國際」的定位,畢竟百年變局下,由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亦醞釀巨變,香港人得放低歷史包袱,認清自身角色並重新定位,才有望不被世界逆流巨浪吞噬!
作為國際都會,好難想像過去3年疫情,香港近半時間防疫政策未與國際接軌,繼續封城,大大限制資金與人才流動,變相趕客。今年中港經濟已重啟,經濟回復正增長只是比較基數使然,不值得官員沾沾自喜。事實上,經濟重啟以來,香港的市道復甦並未如預期。畢竟3年疫情改變了市民的消費模式,且實際上一大批高資產與高消費力的香港人已離港發展,致令投資與消費景氣難復疫前水平。
更深遠的影響,乃過去香港是歐美資金在亞洲的重要資金旗艦,但隨着中美爭霸、俄烏戰爭,不得不承認香港這個角色已有所改變,縱使官員們對此仍口不對心。外資減少在港投資,而中美關係緊張,兩地的企業、資金與人才活動往來亦由密切變為謹慎。
過去中國企業在海外集資,首選香港,皆因外資雲集,且估值高,股市流動性強,上市企業很容易進行融資應付業務需要。不過,隨着歐美資金減少參與,港股交投不濟,基本上僅剩中資主導,估值低迷,要吸引企業來港上市,除非是官方指定動作,又或涉及外交的政治背書,否則只怕極難招客。見到去年內地新股市場比香港還要旺,說明中企寧可留在熟悉內地品牌的A股上市,都不願赴港碰灰。
香港昔日優勢失靈,窮則變,變則通。歐美資金雖退場,香港尚有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祖國支持。隨着中國跟更多非美經濟體建立經貿聯繫,亞洲經濟持續發展帶動企業融資需求,香港得從歐美資金主導的國際金融中心,轉變成更多服務亞洲與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
美國開打貿易與科技戰後,金融戰緊隨其後,包括可能擴大至限制美資參與中企融資活動,並限制使用美元支付結算系統等,此舉縱使不利美元的國際流通性,但明年美國大選,政黨為選票料會大打「中國牌」。香港得防範相關的風險,積極發揮兩地互聯互通機制,提升金融業的抗逆能力,並拓展包括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及數碼貨幣交易等多元的國際貿易結算管道,減輕對美元支付系統的依賴。
歐美霸權衰落,亞洲政經崛起,勢將重塑出新全球化發展模式。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配合國策發展,重構產業鏈和價值鏈,是理所當然也是實際需要。這場世界霸權爭奪戰最終會把這數十年的機制推倒重來,對所有參與者而言都是亦危亦機,香港並沒有例外,變化既是無法避免,則得掌握變化,以變應變。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