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華經濟復甦緩慢 全球景氣甚艱難

中國最新公布的進出口數字,反映內、外部需求皆疲弱,往後的壓力更大,經濟復甦步伐不似預期。本來今年歐、美經濟衰退機會甚大,全球經濟都指望亞洲尤其中國經濟復甦,惟第二季已近過半,現實與市場憧憬的畫面有頗大落差,下半年世界景氣展望就變得更悲觀。
今年初內地全面重啟經濟,惟運輸、基建與製造等需時復常,正常而言踏入次季應可全面反映復甦狀況。偏偏最新公布的4月貿易數據,出口按年增長放緩,進口更創1月後最大跌幅,反映復甦緩慢的同時,下行壓力愈來愈大。
事實上,中國出口面對多方挑戰。首先是外部需求疲弱,這源於歐美經濟衰退,以及美國針對中國的種種制裁行動,令全球產業鏈及供應鏈持續改變,不少廠商為了規避地緣政治風險,選擇將部分在華生產線轉移至區內其他地區,自然會影響中國的商品出口。歐美央行持續加息,內部經濟持續下降,對進口商品需求減弱,亦令中國的出口面臨下行壓力,且預計這股逆流將於下半年變得更大更激!
至於進口倒退,一定程度反映中國的內部需求疲弱。目前而言,內房市道仍然沉寂,貿易企業景氣不如前,五一旅遊雖旺,但這是3年疫情低基數下累積的需求反彈使然,當內部經濟景氣不似預期,只怕這股反彈勢頭難以在稍後時間延續。尤其是地方債務高企,但企業稅和土地稅收皆慘淡,不少國企營運更陷於困難。雖然今年以來官方多次提及支持民營經濟,但至今代表着民營力量的科技網絡產業仍未擺脫監管陰影。國營與民營經濟力量皆失速,正是中國經濟的內部寫照。
如今看來,除非下半年內地股市能脫胎換骨,撬動內資及外資參與金融投資,製造財富效應,推動內部需求增長巨輪加速運轉,否則內循環策略失靈的挑戰不容低估,若悲觀預期確立,必然打擊企業投資與居民消費信心。
說到底,過去中美兩大經濟體的關係唇齒相依,假若兩者脫鈎,兩敗俱傷是必然結果。雖然中國與中東、俄羅斯、東盟及其他亞洲國家加強經貿關係,但暫難彌補美國的缺口。中美博弈既沒回頭路,中國得用時間調整經濟戰略,重構新增長模式,惟須要時間,不可能一步到位。投資者若認清局面,自然能接受經濟重啟後內地景氣無法重回疫前水平的現實,也會對中國應付這場艱難的經濟戰給予耐性。
雖然如此,對比起歐美爛局,有中國及印度兩大需求國支持的亞洲,經濟展望還是比較具能見度。當然,這個立論大前提是建基於區內沒有戰爭,而台海局勢是最令人不放心的變數。在這個變局還受控制之際,中國對外要爭取時間團結非美經貿力量,堅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築好應對美國制裁的防火牆;對內則鞏固戰略產業包括電動車、電池、太陽能和數碼經濟等優勢,善用區域經貿平台,加大國際影響力,並全速發展「中國芯」。中國要做的,不是短期內打敗美國,因這基本上不可能,而是在美霸全力狙擊下,仍能在自主發展道路上前進,就看這場持久的爭霸戰,誰笑到最後!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