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港「再工業化」 難在人才荒

王華志直言,過往多屆政府在創科的取態各有不同,嚴重影響業界發展。 王華志直言,過往多屆政府在創科的取態各有不同,嚴重影響業界發展。
王華志直言,過往多屆政府在創科的取態各有不同,嚴重影響業界發展。
晶片界憂不夠誘因搶人 籲改善配套挽留
港府去年底發表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下稱「藍圖」)推動「新型工業化」,除了訂下若干涵蓋從業人員和獨角獸企業數量等的目標,還揚言2030年製造業於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要由2021年的1%升至5%。不過,業界坦言,難題始終是人才,一城之力或難以提供巨大誘因「搶人才」。
「本地薑」晶片設計公司晶門半導體(02878)的行政總裁王華志指出,香港政府要在培育創科產業的路上要有決心,且要持續付出,令產業慢慢成長、開花結果,強調非一朝一夕能成事;若不能堅持,得來不易的成果亦會「Easy come, easy go(來得快去得快)」。
王華志直言,過往多屆政府在創科的取態各有不同,嚴重影響業界發展;現時業界亦有請人難問題,已嘗試由內部培訓填補,可是單靠本地人才庫難以在短時間內將空缺填滿,甚至現在業界人士大多均為多年前從美國回流,本土公司更是少之又少。
不易複製鴻海式生產
港府近年大搞「搶人才」,他指,單靠香港一城之力或難以提供巨大誘因,全球各地均出現人才荒問題,「你用某某條件搶人,其他地方亦能提供同樣或更豐厚的條款。」所以在搶人之餘亦要留人,思考「為何(人才)喜歡留在這裏?」,為他們提供相應配套、創造氛圍吸引在港落地生根,「不要令搶來的人轉頭就走」。
藍圖除了提過要加強資助年輕科研學者、增加人才住宿配套外,不忘強調要增強人才歸屬感,「鼓勵人才在香港落地生根」,其中一招是去年10月19日後合資格外來人才首次在港買樓,其7年後成為永久居民若仍然持有,可申請退還已繳付的買家及新住宅印花稅,可是外界質疑7年時間過長、欠缺吸引力。
再工業化問題上,王華志指,香港不能夠再做低端的生產,反之可以發展精品化、高檔的工業。同時,在港工業化亦要考慮規模問題,即使進行「工業4.0」生產,亦需僱用大量工程師以管理及維修機械人,「難以做到鴻海式生產」。
初創企:港產業鏈太單一
本港建築機械人初創企業奧馬迪機器人的李偉民認為,現時人才短缺問題令工業化舉步難行。他指,上世紀60、70年代本港工業發展蓬勃,有大量人才儲備,可是自80年代工廠開始北移,專業技工跟隨北上,工業人才出現斷層。同時,現時香港產業鏈太過單一,只有金融、旅遊等服務行業,工業轉型下更面臨「老一輩不肯學、後生不肯做」的困局。
李偉民呼籲年輕人前往大灣區,學有所成後回港發展,「內地的薪酬水平低於香港,但大灣區擁有很多機會,同時生活使費、置業成本均低於香港」。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認為,本港的高等教育是發展科創產業的優勢,比起補貼和稅務優惠,推動高新科技更重要的是怎樣推動科研結果商業化。
但無論如何,他認為,高新科技要像地產和旅遊支撐經濟增長、改善經濟結構,現階段看實在有難度,始終中美角力驅使中國急於爭取關鍵技術自主之前的經濟格局與比較優勢,乃多年來全球化分工的結果。
港府近年大搞「搶人才」,但各行各業均面對請人難問題。港府近年大搞「搶人才」,但各行各業均面對請人難問題。
港府近年大搞「搶人才」,但各行各業均面對請人難問題。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