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港經濟乍暖還寒 升息復甦路難行

年初以來,中港兩地走出疫情,全面重啟經濟,期待已久的通關已恢復。不過,內地的經濟復甦步伐與預期有落差,而香港的市面亦未能回復至疫情前的水平,畢竟大批高資產及高消費能力的港人已離港,內地訪客又側重中低消費群,不少港企得個「做」字繼續苦撐。更令人懊惱的是,港銀加息,無可避免將增加利息成本,無論是營商、供樓、消費及基本生活開支,成本百上加斤,變相令經濟復甦之路更難行!
在內地執行嚴厲的清零防疫政策,而香港又緊跟抗疫政策方向下,去年香港經濟處於極端的低潮,至去年底確認放寬防疫重啟經濟,經貿正常化下數據由低谷反彈是意料之內的現象。不過,至近月景氣復甦似乎已顯無力,反映增長動力正在減弱。從國際評級機構公布的最新香港採購經理指數連續兩個月回落,便可見一斑。事實上,從五一長假前旺區的街道商業情況可見,市道根本未能重返疫前的水平。
五一長假雖多了內地遊客訪港,但以中低消費群為主,即旺丁不旺財。近月不少企業止蝕離場,似乎對經濟可延續景氣打定輸數,所以埋單計數。畢竟在勞工短缺下,工資上升;本周港銀跟隨美國加息,雖幅度未有跟足,但利息必然趨升,營商壓力不減,窒礙投資。
對不少香港人而言,自住物業就是人生一大資產,供樓的利息壓力不斷上升,誠然不利消費信心,削弱業主持貨能力的同時,亦令用家上車置業卻步。偏偏過時的樓市「辣招」仍退場無期,樓市前景難以樂觀。再看股市,今年已踏入第5個月,說好了的新股浪潮遲遲未見影,股市交投塘水滾塘魚,購買力更買少見少。五一長假少了北水參與的港股交投明顯萎縮近半,足見港股的流動性每況愈下,再不設法振興,一潭死水只會愈做愈燶!
過去香港繁榮,靠高度的資金及人才流轉,可如今香港是「錢財」與「人才」雙缺,銀行體系結餘持續下降,官方說不一定是走資,但顯然資金也不願意押注港元資產。這個「陰乾」格局,單靠中資來支撐,國際金融市場的國際化逐步褪色,只怕翻身無期。畢竟在刻下的國際地緣政治形勢下,香港昔日坐享的優勢已不復再,未來得靠內地的動向來發掘新出路,奈何目前這條路仍充滿不確定性。
過去近4年,社會動盪疊加新冠疫情、中美博弈,香港經濟已元氣大傷,政府推保就業、派錢,結果令財政赤字與債務急升。如今經濟「正常化」,但實際上客觀環境大變,不可能恢復昔日的境況,與其說「正常化」,更貼切講,香港仍在苦惱摸索新的發展道路。放下昔日的包袱向前看,只有期盼加強與大灣區和亞太經貿融合,會是一條有可為的出路。
可眼前香港股樓表現呆滯,資產升值財富效應已不存在。做實業成本上升,但生意額及利錢都冇大起色;打工仔日捱夜捱,通脹壓力遞增而信心危機未消。這樣下去,經濟復甦勢頭如何延續,說好香港故事是否繼續如霧裏花、水中月,就留待事實來說明。經濟逆風「持久化」,才是港人要面對的最大挑戰。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