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美銀行汰弱留強 金融壟斷手尾長

銀行業乃是現代資本市場運作的基石,容不得有半分差錯,自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針對金融業的監管一直都是全球各地政府的重點,可惜多年來的努力,原來都是紙老虎!
一場危機來襲,美國硅谷銀行(SVB)一夜倒閉,百年歐資大行瑞信賤價賣盤予瑞銀,都是監管體系失效的直接證明。由此衍生而來的信心危機,導致民眾紛紛把錢從中小型銀行轉到大型銀行,市場資金變得更加集中,加上金融同業之間的併購,帶來了前所未見的壟斷風險。本來就已經「大到不能倒」華爾街大行巨頭,在吸收了大量資本後瘋狂地膨脹,一旦有朝出事,恐怕會變成「大到救不得」的金融黑洞!
現代都市人生活都離不開銀行,無論是打工出糧、儲蓄、提款、消費碌卡,甚至領取綜援,只要凡與金錢有關的,到最後幾乎必然會牽涉到銀行。要找一個沒有銀行戶口,此生也未曾踏足過銀行的成年人,基本上不比中六合彩容易。試想像一旦有朝醒來世界上所有銀行都突然倒閉,無數人會失去所有財富,社會秩序必然會瞬間崩潰,也正因如此,防範一切與銀行相關的金融風險就尤其重要。
在2010年,飽受金融海嘯蹂躪的美國,於民眾高呼收緊對銀行業監管的聲浪之下,通過了《多德——弗蘭克法案》,令金融業受到有史以來最嚴厲的監管,目的正是為了防止金融危機再次發生,避免雷曼兄弟倒閉事件重演。數千年人類文明歷史中,專家能夠從中得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永遠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好了傷疤忘了痛,是人類的多年來改變不到的天性。2018年,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領導下,國會修改了《多德——弗蘭克法案》,將要求進行壓力測試的銀行資本門檻,從500億美元提高到2,500億美元,意味着多數中小型銀行從此不用再為如何通過壓力測試而發愁,也為之後硅谷銀行倒閉埋下禍根。
無能、缺乏遠見,是導致銀行倒閉歷史重演的主要原因,而在今次處理危機期間,另一個金融炸彈也悄然埋下。硅谷銀行及Signature Bank相繼倒閉後,大量存款從中小型銀行轉移到摩根大通、花旗、富國銀行等大型銀行,小型銀行經營日益困難,「贏家通吃」成為行業新常態。
這也意味着大型銀行在經濟活動中佔有的影響力更大,以往一家銀行倒閉,可以找另一家銀行打救,比如2008年陷入財困的貝爾斯登,最終就賣盤予摩根大通,但當所有「能倒的銀行都已倒下」,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又如何去救?最終又要開動聯儲局的印鈔機,繼續揮霍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令全球一齊捱通脹!
更可笑的是,美國政府大搞反壟斷,阻止科技企業互相併購,卻不曾叫停瑞士政府對瑞銀與瑞信的「迫婚」惡行,甚至在旁搖旗吶喊。看來又是忘了19世紀石油行業壟斷帶來的痛苦經歷,也難怪金融危機總是重演。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