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中國外貿顯實力 全球復甦居要席

中國最新的外貿數據勝市場預期,且在貿易夥伴、產業與地區分布結構等多方面體現出中國經濟的靭性。未來中國經濟有望繼續逆勢而行,成全球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來源,也是引資亞洲支持區域經貿協作的重要「吸金石」!
從最新的中國外貿數據來看,除了以美元計單月整體出口與進口表現勝預期外,還可看出3大亮點。首季中國對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進出口1.56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16.1%,較整體增速高出11.3個百分點,規模佔進出口總值的15.8%;比對歐盟及美國分別進出口1.34萬億元人民幣及1.11萬億元人民幣還要多。同期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按年增長16.8%;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其他14個成員國合計進出口按年增長7.3%,有力抗衡來自歐美的經濟逆風,而減少對歐美市場的依賴,有助中國成為國際資金追求非美投資的目標。
其次,中國製造業升級改造顯成效,非但未有被美國的圍堵而塌下,反而是愈戰愈勇,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及相關電池產業,以及太陽能產業,皆繼續維持全球領先地位,並有力支持中國出口業復甦,再次顯現出國際競爭力。如今美國要趕客,與中國脫鈎,為美企倒米,也變相推動中國加快晶片國產化,相信熬過這一役,「中國製造」將更顯爐火純青!
此外,首季外貿經營主體數量穩中有增,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涉45.7萬家,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速高於整體,民企進出口按年增長14.4%,佔中國外貿總值的52.4%,可見民營經濟繼續成推動經濟增長主力。同時,季內中西部地區進出口增速高出全國7.8個百分點,規模佔18.6%,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反映地區加快發展,全國更均衡發展,為推動整體復甦給力,疫後經濟穩步擴容的前景值得期待。
外貿數據除了反映中國外貿結構持續優化外,也進一步確立了世界經濟中心東移的趨勢,說明這些年「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正確,而未來中國參與的RCEP有望在推動區域經貿擔當更重要角色。
無可否認,近兩季中國的通脹表現遜預期,帶來需求不足甚至通縮的憂慮。不過,這份最新的外貿成績表,大概能對內、外資打下一口強心針。按首季外貿開局平穩,按月有序回升的趨勢推演,若內部刺激政策到位,有力撬動內部需求,而外部地緣政治不穩定因素發酵又點到即止,中國經濟增長有望繼續領跑全球,一如所望成吸引資金東來發展的中心。
從中東產油國沙特阿拉伯積極投資中國企業,為「石油人民幣」鋪路,到大宗商品大國巴西不再使用美元作為中介貨幣,允許兩國企業以人民幣和巴西雷亞爾本幣結算交易及發放貸款,都說明人民幣國際化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推展。國際貨幣體系重組過程中,人民幣確佔了有利位置,惟來自歐元、日圓、英鎊,甚至印度盧比的國際競爭也激烈,合縱連橫的變化莫測,最重要是中國得繼續深耕經濟,做大做強,始能突圍,爭取合理的國際話語權。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