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華通縮壓力未消 撬動投資成首要

今年首季,中國走出新冠疫情,並快速全面重啟經濟。不過,始終3年的疫情過去,不少生意和職位都從此消失,重振經濟景氣需時,尤其居民防患意識提升之下,要促進投資和消費,一點也不容易,但更難也得設法全方位撬動民間及外來資本投資,支持資產價格穩定,以消除通縮的隱患。
近年中國的物價持續溫和,糧食與能源等基本資源供應與價格穩定,與歐美兩國形成極大對比,在治理全球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所帶來的通脹後遺症問題上,中國的成績誠然是可以肯定的。
市場原預計,隨着內地重啟經濟,市場需求復甦帶動下,通脹會回升,甚至會帶動全球通脹升溫。不過,繼2月內地通脹低於預期,令市場錯愕,剛公布的3月通脹數據仍然低企,一定程度反映內地市場需求恢復情況未符預期,未能帶動物價在預期軌道回升。若不扭轉這趨勢,通縮的壓力不容忽視。
事實上,通縮對經濟的威脅不亞於通脹。當資產價格下跌的預期確立,非但不利內部需求與民間投資,也不利吸引外來資金流入,結果只會造成惡性循環,故必須想方設法刺激需求,改變預期。
說到資產價格,離不開房地產與資本市場。內房債務危機尚待化解,但是基本上止住了系統性風險,今年以來內地樓市價量表現改善,但能否持續,不無變數,尤其是當局的「房住不炒」政策底線清晰不過,保障了住屋的同時,也削弱了房屋的投資價值,過去由房地產市場帶動的資產價格升勢和財富效應,難再復見。
因此,要撬動民間資本,得寄望資本市場。近月大型科企動作頻仍,本周初主板註冊制首批企業上市,意味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特別是科技創新的服務功能擔當更有意義的角色,冀能推動民間與外來投資。
此外,首季中國人民銀行對市場流動性的投放力度加大,不讓人意外,上月央行更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力挺經濟。惟說到底,政策上得精準有力扭轉市場對資產價格的審慎預期,釋放需求潛力,始能真正促進消費與投資,降準放水等措施始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當然,要締造有利的投資氛圍,除了財政、貨幣與產業政策的刺激之外,亦少不得國際地緣政治穩定。可惜近期台海局勢及中美關係緊張,誠然加大了不確定性,居民與企業憂患的意識加強下,要刺激消費與投資恐怕事倍功半。
刻下歐美經濟鬥爛,但在這場由無限量寬惹來的通脹之禍,中國基本上能置身事外,物價維持基本穩定,若疫後經濟有效重啟,理論上有利引資東來。
問題是國際形勢詭譎多變,3年的清零抗疫行動與美國種種的圍堵措施,確實損害消費與投資信心,讓經濟傷了元氣,連月通脹表現低企,變相響警。如何理順內外形勢,保經濟民生大局穩定,得考驗中央的智慧。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