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美打壓拳拳到肉 華製造自立自強

今年以來中國走出新冠疫情,全面重啟經濟,經濟數據顯示復甦勢頭良好。不過,未來中國須面對國際產業鏈重組的問題,所說的是在美國主導下,來自日本、南韓、印度等亞洲區內製造業競爭對手的訂單分流效應。中國得堅持推動製造業朝向高階化、智能化、綠色化等轉型,設法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自給自足率,始能拉近與美國的差距,抗衡反全球化逆風。
過去中國製造業集中在中低端發展,雖吸引大量外資參與,也創造可觀的就業職位和支持出口業發展。惟低微的利潤率換來嚴重污染等問題,且地區競爭愈來愈大,更因過於依賴歐美技術,而被對手以切斷技術供應來卡脖子。當經濟發展至一個新階段,人民生活、收入和教育水平提升,人口結構改變,得反省核心產業發展模式與戰略,以確保可持續發展。
3年疫情一度令內地經濟停擺,部分外資因不敵「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及中美角力,改在其他亞太地區增設廠房,越南和印度都是贏家。如今疫情已過,內地製造業設施猶在,但面對競爭環境改變,得思考如何提升質先於量。龍頭國產手機品牌華為因被美國停供晶片就無法再向前行的例子,說明中國不能再繼續靠海外技術的「便餐」來實現生產規模,得設法做到核心技術自給自足,才是久安之策。
製造業要朝向智能化、高階化等方向發展,意味要減少吸納低端勞動力,也須更多科研人才來配合,故一方面得加強科研人才培訓及吸納海外專才,另一方面是協助低端技術勞動人口轉型。隨着內地加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並致力撬動內部需求,未來服務業新創職位料可吸納部分勞動力,且當局一再強調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都有助調整就業市場結構。
科技自立創新,是中國製造業升級的重要基礎,但面對美國與其盟友對華停供高端晶片及相關設備、禁止相關人才在華發展,並以大量補貼強化美國製造,可謂「拳拳到肉」,中國要實現產業轉型目標,顯然一點也不容易。如何在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產業鏈薄弱環節上精準部署,着力投放資源的同時,鞏固在新能源汽車、5G設備及太陽能等產業的領先優勢,培育戰略大企業成長,當成重中之中。
相對於美國,中國製造業處於相對有利的發展環境,包括物價受控,貨幣政策處於相對寬鬆的水平,有利促進固定資產投資,且內地擁有完善的製造業產業鏈基礎,並有龐大的人口以實現產銷上的規模效益,以及作為技術試驗場和提供大數據等優勢,故也別小覷中國趕上的能力。中美貿易戰打了近5年,中國仍然是美國的主要貿易夥伴之一,就足證中國商品具競爭力,只是面對美國的打壓與追趕,以及地區性競爭加劇,中國得將壓力變動力,切實提升核心技術實力,去除發展障礙。
在製造業升級過程中,部分低端工序轉移至區內其他貿易夥伴是合理的現象,最重要是確保中國製造業自身進步,更多朝高增值、高質量發展,理順地區供應鏈關係,則美國要圍要堵,搬石砸腳,不用管,也管不着。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