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好景不常得求變 華科企轉型應戰

過去美國施以極端寬鬆的貨幣政策,全球央行跟大隊瘋狂印鈔,造成一場超級資產泡沫,當中以科技泡沫最矚目!科企憑着新概念、新產品,不論全球巨企或初創企業,都可輕易在市場籌集可觀的資金,繼而大肆擴張,反正市場資金多的是,科企估值看的是未來,眼前賺蝕都少理會。不過,隨着美國貨幣政策大反轉,銀根收緊,利率續升,科企好景不再。美國科企裁員之聲未見盡頭,中國科企更面臨外部發展受限和內部監管趨嚴的雙重衝擊,得設法尋求轉型應對挑戰,才能生存下去。
論科企,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都在中國與美國。今年來美國科企持續大幅裁員,皆因經濟前景不明朗,且市場融資成本和難度皆升,得「瘦身」向股東交數。鑑於近期歐美爆發銀行業危機,經濟前景更暗淡,相信美國科企裁員潮在上半年會持續,且力度會比市場想像更快更狠。
走在前端的美國科技業如是,那中國同業又如何?嚴格而言,針對大型科企的整頓,自2020年11月內地叫停螞蟻集團中港兩地上市計劃已開始。除了接受反壟斷調查,被施以巨額罰款外,科企還須整頓核心業務,嚴限跨行業擴張,以免造成資本亂象。自此,無論是阿里巴巴的電商巨頭,抑或騰訊這遊戲與社交平台巨擘,都經歷業務收縮、盈利倒退、估值大跌的困境,至今行業整頓尚未完結。
中美在打科技戰,雙方都積極加大投入科技業的資源,以實現產業發展目標。為了確保戰略執行,中國大型科企的任務已超出單純商業考慮,更要負上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及配合社會發展的責任。
要重建增長點,科企只得配合國策轉型求變,得改變過去貪圖以服務業為本質的數碼科技商業模式,不能再沉迷於資本遊戲,每每恃着資本優勢另起爐灶,從頭做起,得思考如何善用自身技術優勢,加強與產業融合。
就拿中美科企作比較,在通訊和視頻方面幹得出色的騰訊,近年本地遊戲業務雖受政策限制,但公司調整策略,透過精簡及整頓提升本地遊戲業務的效益,並着力發展國際市場,同時加強聚焦拓展金融科技及商業服務等業務與互聯網產業融合,基本上整體業務站穩住腳,正重建新增長軌道。反觀近年仍在大搞概念業務元宇宙的美國Facebook母企Meta,已成美國科技股中的「落水狗」,業績與估值都大幅倒退,發展缺乏焦點。
過去中國科技發展迅速毋庸置疑,但問題就出在只追求快,過程中不少需時沉澱、累積技術的環節一直依靠海外供應,結果中國的作業系統、晶片光刻機、航空發動機等發展滯後,關鍵的核心技術未及掌握,落得如今被美國卡脖子的下場。
未來中國不是要追求成為全球盈利最多、市值最大的科企,而是須培育出精、專的實力科企,強化競爭力,能配合國策發展的科企,不會因失去短期盈利機會而損失,反而應更具長期戰略投資價值。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