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中美產業鏈脫鈎 經濟逆風更添愁

全球走出新冠疫情,久候了的經濟復甦終來臨。不過,這份美好的憧憬可能難以實現。關鍵之一乃大國博弈下,產業供應鏈「去中國化」與貨幣「去美元化」兩大潮流,將令全球供應鏈、資源、產值、資金流、市場與權力分布大洗牌,這股經濟逆風比疫情更兇猛、更具破壞力!
美國的戰略,一方面是以補貼形式振興本地製造業,一方面就以各種制裁手段阻止中國取得美國技術,並廣招「盟友」加入圍堵中國的行列。為了響應美國的補貼及稅務政策,美企已開始調整全球生產分布,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將生產線回歸美國,或遷往亞太區其他地區如越南、印度。
可以想像,中國製造業與就業市場所面對的壓力龐大;來自西方的商品需求趨跌,出口受壓,且外資在華固定投資下降,內地作為全球出口地的重要性將下降,增加經濟增長失速的風險。故眼前內地重啟經濟,多番強調要設法刺激內部需求,打好這張「內循環」王牌。
對其他國家而言,要減少中國生產線是痛苦決定,皆因中國產業基礎雄厚,供應鏈集聚、人才、技術、基礎設施等配套周全,難以取代。為切合歐美的要求,也得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同一時間,為着龐大的中國市場准入,也得保留一定程度的中國製造基礎,意味全球企業得設法建立雙重或雙軌供應鏈。
中美產業供應鏈脫鈎,得在資源、技術和市場3大領域較勁。諸如中國手持全球大部分稀土資源,美企則設法減少生產上對稀土使用量;中國5G設備發展領先美國,美國就以制裁手段打沉華為,切斷先進晶片及相關設備供應,務必拖慢中國相關領域發展。
在市場上,誠然歐美經濟結構失衡下,不少價廉物美的基本商品都得靠中國供應,否則通脹只會更厲害。所以中美的貿易夥伴關係,不會因供應鏈「脫鈎」而即時完全切斷。中國在新經濟領域雖然不輸美國,但還是得設法全方位加快技術自主發展,並做大做好內部市場,以彌補出口缺口,冀能將龐大本地市場轉化為競爭「利器」,成為與西方談判的籌碼。
兩強拳來腳往,結果是全球經濟產值將無可避免地受壓縮。過去「全球通用」的商品,以後將分造兩種制式,規模效益自然不如前;製造業產銷本地化,減少對港口物流等服務的需求;過去各地專才全球自由流動,利好創作、科研與交流,可如今卻受到保護主義的掣肘。凡此種種皆在說明世界已變,一切都難以回頭,在重塑出新增長軌道前,世界經濟開倒車的風險正不斷上升。
中美都努力在全球供應鏈調整中保持優勢和話語權,全球經濟循環將遇到重大阻力。最令人擔心是美國走錯方向,所謂的振興產業方案,在缺乏足夠的本地人力資源和市場支持下,最終錢使了,但無法實現戰略目標,美元霸權加速衰落,相關的利益洗牌陸續有來。這個「亂世」不大可能十年八載就見盡頭,看官只有盡量裝備好自己,應對這股世界經濟超級大逆風。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