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新經濟戰速推演 科技半球化展現

過去全球化下各國善用資源精細分工,將經濟效益最大化,成就全球經濟高速發展,各地互惠多贏的盛世局面。可隨着美國為保霸權,選擇「搬龍門」,即全球所有市場都應向美國全面開放,但美國技術與市場則受保護,「非我族類」便遭圍堵排斥,不能超趕美國,變相推翻全球化基礎。緊接而來是新經濟爭霸戰的啟動,不論在晶片、人工智能(AI)、電動車等,未來將以中美兩大核心呈半球化的發展趨勢已經確立,意味昔日世界經濟榮景將難復現。
在傳統產業領域,一場俄烏戰爭,促使東西朝向分裂,歐洲決心在能源方面與俄羅斯脫鈎,美國對俄國實施史上最嚴厲的金融制裁。俄國及中東產油國,傾向加緊與石油需求殷切的亞洲地區聯繫,故聞有中東大型銀行欲洽購以亞洲為發展基礎的大型國際金融機構,中國與沙特阿拉伯愈行愈近,過去側重歐美金融協作的香港,轉向與中東國家進行更多的金融聯繫,這些發展都不令人感到驚訝,也意味全球去美元化已沒有回頭路。
天下一分為二的情況還體現於商品貿易,一方面是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以及主導發展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另一方面則是美國主導的歐美日西方陣營,以及提出的印太經濟架構。
2023年才過未到兩個月,各國在新經濟的爭霸戰已在火速推演。美國肆意築起科技鐵幕,一邊禁止自身的高端技術外流,另一邊致力於圍堵頭號競爭對手中國的科技發展。中國則堅持走自主發展道路,加快推進晶片國產化。最新科技戰火頭燒至AI領域,美國科企與中國科企各自推出不同的AI機械人系統,搶佔全球資本「眼球」,誓要主導這門主宰世界經濟未來的產業發展。
之不過,AI需要龐大的數據來進行分析,也需要尖端的晶片來配合生產。問題是美國如今全方位斷供晶片及相關設備予中國,意味中美在發展AI上,不可能分享到對方市場數據,中企在缺乏高端設備下科技發展受阻,美企在失去龐大應用市場和資本支持下,創科發展速度亦會受到限制。中美以各自研發的技術制式來作為基礎,意味未來的AI產品好可能不能兼容,產業難以實現全球化大市場的經濟效益。
事實上,美國的先進消費電子產品,無論是系統功能,又或是充電設備,都開始走不同市場不同功能、不同制式的路線;再看全球的流動通訊基礎建設,歐美排斥中資,中國亦礙於國家安全考量,退出歐美主導的電訊基礎建設,這使未來的流動通訊基建與技術制式呈半球化走向,「世界通行」可能會變成絕響。
企業面對不同市場及不同的產業鏈,得以產銷本地化來應對,意味規模與效益都難復往日;中小國家游走於中美與東西兩大陣營之間,也得「選邊站」求存。世界經濟格局正掀巨變,也不能排除眼前的半球化趨勢,只是推動資源大洗牌,實現新全球化發展模式的一個過程,能掌握形勢、配合裝備、主導趨勢者,才有望成為未來的贏家!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