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港經濟元氣未復 善用財政開好局

兩地通關,意味久候的經濟重啟終來臨。不過,香港經濟由2019年社會動盪,到新冠疫情經濟停頓、地緣政治風險衝擊下移民與走資潮出現,已積弱甚深,不可能一通關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特區政府實不能再被過時的「小政府、大財團」、「積極不干預」等理念限制,在經濟經歷大病過後,須徹底反思不足,建立新思維、新視野,擔當起治理上的責任,善用公帑,在改善民生與提振景氣方面,主動作為,運籌帷幄,方能帶領社會重建信心,振興經濟。否則眼下這個困局,只怕尚遠未見盡頭。
這幾年疫情,香港在長時間奉行嚴格的防疫政策下,經濟活動幾近停擺,削弱國際地位。在這非常時期,政府運用公帑解市民與企業所憂,讓社會安渡難關是理所當然,這也是全球主要政府所奉行的治理方針。為此,港府的財政入不敷支,估計2022/2023年度的財赤逾千億元,雖非小數目,但應獲社會理解。
問題是香港經濟這些年的問題非但只是防疫,中美博弈引來前所未有的地緣政治風險,出現了移民與走資潮,對資產價格、投資景氣與消費需求造成長遠影響。人才走了、資金散了,不會在短時間重臨,這損害了核心競爭力,實不可能指望兩地通關就可解決問題。
這個時候政府高層走出去宣傳香港,尋找新商機,不是壞事,但藉此吸引外資,從而反映在固定資產投資和金融市場等領域,只怕不可能一蹴而就,須一段長時間才能顯現,簡單講就是遠水難救近火。
其實想在中短期較有力提振景氣,不用捨近取遠。如今香港經濟一項重大不明朗因素是樓市不振,政府遲遲未肯為樓市撤辣,是倒行逆施,加上港股受制於外圍歐美經濟衰退風險增,內地經濟復甦步伐未明朗,以及國際地緣政治等因素左右,股樓等主要資產價格無法支撐起景氣復甦。通關後大量港人外遊,更讓消費零售市道遇冷鋒。
此時此刻,港府得繼續善用公帑,扶經濟一把,助市民與企業過渡,畢竟能活下去,方有條件說重建信心;打好復甦基礎,各項支持重納增長周期的中長期計劃才能事半功倍。
在財赤高企下,是否應該繼續派消費券,應該派多少,社會有不同看法,惟適量在稅務和生活補貼以減輕市民與企業的短期負擔,還是可以做到的。當然政府不容再拖的重要工作,乃為樓市去除已過時的「辣招」,加大協助首置者上車,讓資產市場重現活力,用家置業、企業投資與資產調配各取所需,也保障政府土地收入穩定,並在資產效應方面加強吸引外資及人才回流,有力刺激消費與投資,這樣自可在提振景氣方面起「四両撥千斤」之效。
疫後香港經濟走出谷底,惟以目前的世界競爭格局和國家戰略來看,並不能接受緩慢的復甦,蹉跎歲月。香港要收復失地,反敗為勝,得靠政府統籌出一套強勢周全的刺激經濟計劃,及時為市場打下「強心針」,有力推動復甦巨輪,則香港這國際都會、東方之珠,才有望真正歸來!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