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華未富先老掀口水戰

近年內地人口高齡化問題日趨嚴峻。 近年內地人口高齡化問題日趨嚴峻。
近年內地人口高齡化問題日趨嚴峻。
券商憂經濟迎挑戰 官方抗辯有利轉型
過去中國的「經濟奇迹」及國際馳名的「世界工廠」地位,均建基於爆發式增長的勞動人口之上。如今內地面對近61年來首次錄得人口負增長的局面,更預警勞動力緊缺問題,隨即引來中外經濟分析隔空駁火。有外媒趁機高呼內地人口萎縮將成為危及中外經濟的嚴峻挑戰,尤其是「未富先老」,即高齡化速度比中等收入轉型升級更快;內地官方專家則出力抗辯,剖析人口減量化發展帶來的積極效應。
人口提前減少,內地經濟須轉型的討論,於去年已受外界熱議。今年1月由國家統計局出爐的2022年內地人口數據顯示,按年減85萬人,至14.11億人,正式成為內地人口史上又一轉捩點。儘管當局已強調對此不用過慮,仍惹來外界重提一些經濟學家的老調,指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難度加大,並擔心未來5年內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增速率可能放緩至約4%,低於疫情前的約8%云云。
勞動力減 養老金缺口擴
相對於新冠疫情的危機解除,內地人口萎縮頓變成今年開局以來另一個無可避免的難題。證券界亦呼籲政府正視生育率下滑引發的一系列潛在問題,一來未來勞動力人口總量減少,經濟活力以至經濟增速放緩,削弱綜合國力;二來人口高齡化問題日益嚴峻,養老金缺口持續擴大,社保和財政壓力加劇,年輕人負擔加重,令老年人生活水平下降。人口負增長亦可能帶來過早去工業化,更甚是誘發人才流失等負面循環影響強化。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市場與政策研究所聯席所長、德邦証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蘆哲在報告指出,內地人口未富先老的問題嚴峻,與主要經濟體的高齡化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比較,去年內地人均GDP約1.27萬美元,僅相當於美國、日本及南韓在同等高齡化程度時人均GDP的40%,更預計2025年內地人均GDP,亦只有相當於英國、法國及德國在同等高齡化程度時人均GDP的50%。
逾65歲佔比2050恐破30%
據報告推測,內地人口高齡化發展將迎來近35年提速期,65歲以上人口佔比在2030年前後或突破20%,2050年前恐突破30%。德邦証券又指,內地整體勞動參與率或隨時間推移而降低,加上去年人口呈負增長,面向2035年的中長期經濟增長約束條件已大變,意味要達到4.7%的中長期經濟增長目標,在其他方面需付出更多。
不過,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對於人口快速下降是極為不利的說法,並非全然同意。據其預測結果顯示,內地人口負增長速度較溫和,儘管會帶來公共資源閒置浪費風險、內地市場擴張乏力、政府收支矛盾加大等消極影響,但也會給經濟社會進行調整預留一定時間,並強調任何人口增長模式都伴隨機遇和挑戰,從機遇角度看,內地人口進入負增長階段,可望為增進國民福利、加強生態保護、提高勞動生產率營造適宜的環境。
預期消費轉強福利改善
國家信息中心提醒,已有研究普遍發現,世界主要國家的人均GDP與人口規模、人均GDP增速與人口增速都存在着反向關係。德邦分析亦指,人口負增長和高齡化雖降低儲蓄率,但從經濟的需求結構而言,內需消費比投資的重要性,亦會提高。
若年齡漸長的民眾將收入的更大部分,釋放用於消費、增進福利,進而提高生活水平,內地人口負增長將為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提供有利條件,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同時,在資源總量不變下,人口減少意味人均資源的佔有量提高,福利質量將得以改善。
推動科技創新紓人手荒
考慮到勞動力數量減少,更有機會倒逼經濟社會發展更注重科技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繼而加大投資,以對沖人口數量減少的問題。在企業抬升用工成本,推進機器生產的內生動力之際,人力勞動將從基礎、重複且可複製的高強度工作中解放出來。換言之,人口高齡化給內地帶來額外壓力之際,亦是不斷升級優化的動力。
最受歡迎的內地生育支持政策最受歡迎的內地生育支持政策
最受歡迎的內地生育支持政策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