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大行觀點:通脹目標制是時候調整?

全球低通脹環境在近年逆轉。 全球低通脹環境在近年逆轉。
全球低通脹環境在近年逆轉。
環球投資者開始就各國央行是否應上調通脹目標提出質疑。自上世紀90年代通脹目標制出現以來,發達經濟體系就2%的通脹目標達成共識。在過去數十年,各國央行基本上將通脹保持在較低且穩定的水平。
然而,隨着通脹飆升至數十年高位,長期低通脹環境在近年逆轉,繼而引發市場爭論政策制訂者應否放棄普遍認可的2%的目標,並將目光轉投更高的通脹目標。不過,這個方案本身存在不足之處,而通脹是否能夠達更高目標便是其中之一。
日本持續量寬多年抗通縮
日本央行對這一挑戰再清楚不過。10年前,該央行為了克服長期通縮而將通脹目標由1%提升至2%。在此過程中,它啟動了大規模的量化寬鬆。不過,這種做法顯然並未奏效,撇除2014年加稅這項因素,該國通脹至少到近日環球經濟復甦前持續處於低位。
雖然日本經濟有其獨特之處,但其他國家於同一期間均面臨通脹持續低於目標的問題。其中一項因素是環球金融危機,以致七大工業國(G7)產生了達國內生產總值5.8%的產出缺口,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收窄。另一項因素是全球化,在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更覺明顯,而智能手機及訂閱服務等科技創新與變革亦帶來一定影響。
上述的部分通縮趨勢相信將逆轉,人們或正經歷形勢上的更替,漸漸步入全球化程度下降階段。比起近數十年以效率和成本見稱的延伸性供應鏈全球化模式,穩定性和距離的接近程度將成為較優先的考慮因素。這種轉變或會推升通脹,而環球經濟增長亦將放緩,令滯脹情況變得更為嚴重。
在這種轉變中,其中一種可能發生的情況是「財政積極主義」,意味着各國央行或將上調通脹目標或放棄其獨立性。在選民預期因疫情支援計劃而改變後,各地政府似乎有望在財政方面變得更加「慷慨大方」。就中短期而言,財政積極主義或是導致通脹面臨上行壓力的另一潛在原因。
然而,無論上述任何預測會否成為現實,還是對淨影響的估計正確與否,目前都仍有待觀察,其他因素的後續發展也是未知之數。除了人口老化最終將導致通脹還是通縮仍存在爭論外,科技變革亦有可能是對通脹不利的因素。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AI)或可導致大規模的失業情況。
除非生產力增長乏力的情況得以改善,否則是否應容忍更高的通脹亦值得討論。大多數實證研究顯示,這兩者之間存在負相關關係,但上調通脹目標或有助刺激商業投資。不過,當生產力維持較低水平,而其他市場未有同時上調通脹目標時,競爭力則會逐漸減弱,生活水平亦將下降。
歐美央行容許高於2%損信譽
上調通脹目標亦可能損害各國央行信譽,特別是美國聯儲局及歐洲央行。從這兩家央行近期的政策審查可見,它們願意在通脹連續多年低於2%後容忍通脹高於目標水平。央行在通脹高企環境下突然轉軚,或會使人誤以為通脹不受控,並存在通脹預期超出經上調後目標的風險。
這種情況需要十分小心處理,以免「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在人口老化、反移民情緒及企業回流當前,員工強勢的情況預料將會持續。企業或許沒有多少選擇餘地,只能滿足員工的要求,就通脹上升作出補償。除非生產力增長能夠跟上步伐,否則央行們將不得不透過採取激進的沃爾克式緊縮政策,從而遏制導致工資與物價螺旋式上升的風險。
儘管從結構上來看,這10年間的通脹似乎將高於上一個10年,但這絕非必然的事。即使果真如此,供應方面亦有可能需要進行相應改革,否則各地競爭力和生活水平都有可能會受到影響。而對各國央行而言,要守住信譽的話,以可持續的方式實現現有目標將是其首要任務。在這些標準達成之前,談論放棄2%的通脹目標未免過於倉促。
施羅德投資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