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行業剖析:華電動車滲透率勢續升

電動車補貼去年底結束,料對今年初的銷量有一些負面影響。 電動車補貼去年底結束,料對今年初的銷量有一些負面影響。
電動車補貼去年底結束,料對今年初的銷量有一些負面影響。
踏入2023年,最近被問得最多的是對電動車龍頭廠商特斯拉(Tesla)降價有何看法,中國的品牌是否會跟進或者接下來怎麼看。事實上,去年11月及12月的防疫政策與放開之後短暫的混亂,肯定造成了新的產能釋放了出來,生產的車沒有賣出去,等待期也在縮短,庫存本身也在增加。
對於海外龍頭廠商來說,因為利潤空間相對是比較厚的,其實有相當大的空間可以讓利,然後達到供求的再平衡。
大致上估算,哪怕降價之後,在內地依然有大約20個百分點的毛利率,所以它是有足夠的空間降價,降價後最大的受益者是內地消費者。
至於會否進一步的降價?在目前這刻,內地價格已經是全球最低,如果要進行產能的再平衡,要降價可能是在別的地方,而不是在內地。最新有指該企已在歐美地區減價。至於自主品牌或者內地公司是否能夠跟進,這也取決於成本控制能力,可是有很多企業仍在虧損的狀態之中。
價格競爭是一個威脅,但同時也是一個契機,逐漸讓中國品牌讓消費者接受價格的差距不應是那麼大,自主品牌不是那麼差,甚至從品牌的角度來說,會是收窄空間或重塑品牌形象的機會。
對今年內地汽車市場的展望,考慮到不利的因素,包括:去年底電動車補貼措施結束、去年內地乘用車行業在銷售層面是相對比較高基數,令庫存增加,以及從2021年晶片的短缺到2022年的不短缺,這對於今年都是挑戰。
今年銷量料達880萬輛
目前預期內地整個乘用車市場的銷量較去年下跌3%,惟因出口持續增加,從2021年全球晶片短缺,2022年整體汽車的出口,曾經10年時間都徘徊在100萬輛左右,2021年突破200萬輛,2022年突破300萬輛,內地在快速增長的狀態之中,這背後伴隨的是內地汽車不論是品質還是價格競爭力,對全球消費者都是崛起的過程當中。同時,也看到在市場上尤其在電動車方面、智能化方面,的確產生了愈來愈強的競爭力,所以出口這部分會補足。大致上,內地的銷售加上出口,料比去年略微提升1%的狀態,由於這是整體的乘用車,故可能變化不是特別的大。
然而,電動車方面仍相信還是會有進一步的快速提升,目前判斷去年電動乘用車銷量是650萬輛,滲透率大約是28%,今年認為這個滲透率會繼續的提升大約10個百分點或以上。現在預測為880萬輛電動乘用車,按年約有35%增長,甚至存在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現在比較擔心補貼的退坡,對年初應有一些負面影響。雖然電動車少了約一萬到12,000元人民幣的補貼,但燃油車亦大約沒有了7,000至8,000元人民幣的購置稅的減免優惠。故此,電動車及燃油車從價格的比較來說,其實差別並不大。
電動車產銷佔全球六成
從全球角度來說,去年內地佔了全球超過60%的電動車生產和銷售,今年依然應該在大約50至60%左右的比重。就一點來說,不應該對電動車過分悲觀。有一些結構性因素,包括消費者態度的轉移,也包含供應方面、產業界的努力,這些依然會持續進行,這是對於今年電動車的展望。
這此過程中,燃油車尤其是內地燃油車料按年約有15至20%倒退,同時,也會伴隨着自主品牌進一步獲取市場份額,以及傳統外資品牌在內地市場的困境或進一步加重,這可能是需要思考的另一因素。
最後,再說一下出口。去年11月曾到東南亞考察電動車,看到長期是日本車廠的盤據佔有領先的份額,但在電動化的轉型當中,能夠看到多數日本企業對這個準備和速度是相對比較欠缺的,而內地車企更加靈活、更加迅速,故內地汽車的「出海」可以說現在這一刻可能就是在前列,而不是剛剛開始的狀態。從長遠來說,對內地車企依然充滿機遇。
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 鞏旻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