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全球經濟未脫險 亞洲成抗逆焦點

新年伊始,不少國際機構都為今年全球經濟展望「把脈」,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基本上已成為共識,更甚是有陷入衰退甚至滯脹之虞。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觀點,乃預計今年亞洲經濟情況會比全球水平為佳。顯然,這個立論點是建基於中國經濟全面重啟,帶動區域協作重新出發,有助抗衡歐美經濟的負能量。
事實上,美國聯儲局不只一次強調,抗擊通脹為首要目標,不會因為市場批評或者經濟衰退風險上升而讓步,這說明貨幣政策制訂者的判斷,是美國通脹不是短期現象,得堅持加息收水,直至確認通脹受控,回落至目標水平為止。
之所以有此看法,其實與美國的國家政策有莫大關係,說白了就是「搬石砸腳」。所指的是美國兩任政府都在致力推動反全球化,要與中國脫鈎,結果就是改變了行之有效的全球化發展模式,在聯儲局無限量寬貨幣政策的後遺症湧現,以及疫情影響的雙重夾擊之下,國際供應鏈大混亂,推升原材料與運輸成本,令商品價格上升,就成了這波通脹潮的導因。
美國要推動「美國製造」政策,鼓勵大型企業帶頭將製造生產工序由海外重設至美國本地,要提升重要零件的自給自足率。要知道,過去美國企業賺盡世界的錢,成就萬億美元市值巨企與超級富豪,皆因企業奉行輕資產戰略,將低毛利、高污染的製造工序外判海外,可是如今要響應國策,將生產線搬回美國,變相要增加資本開支,影響資本回報之餘,基本上以美國的人力資源和勞工成本,是不可能複製中國的全產業鏈優勢,意味美企若然每每要用自家製零件,一來產品功率未必理想,二來成本必然高昂。
更何況如今市場利率正在上升,由零開始的建設,資本開支龐大,且需時間,這些將改變美企的利潤前景,從而對美國資本市場造成估值下調壓力。美企得重整資源分布應對新常態,重組業務、裁員縮減開支,必然影響產出與家庭消費,人力資源錯配,有人冇工做,有工冇人做,整體生產成本高企,最終加劇經濟衰退風險。
美國的通脹難下,意味緊縮的貨幣政策將維持一段較長時間,壓抑投資與消費。歐洲的情況比美國更差,這是各大國際機構看淡今年全球經濟表現的底因,若非中國近月落實重啟經濟,相信展望更加悲觀。
當然,如今中國經濟重啟仍面對不少困難,須更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來支持,投資與消費信心仍有待恢復。惟事實是,即使去年中國處於「動態清零」防疫當中,過去3年經濟平均增速料仍能保持在高於世界的水平。當經濟復常,各項刺激措施到位,今年中國經濟展望並不悲觀,這就成了整個亞洲經濟復甦的希望,也是全球對抗西方衰退逆風的重要力量,雖不致於能「拯救」世界,但只要區內有共識落實加強經貿協作,彰顯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復甦動力,實有條件走出一條與歐美經濟衰退不一樣的道路。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