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打好全球人才戰 經濟榮景方復見

中港兩地正走出持續3年的疫情,逐步邁向全面通關,讓經濟活動復常,這不僅能止住香港經濟尋底,也是香港應對全球人才荒的先決條件。事實上,一場疫情改變了全球商業和工作模式,通脹下企業在控制人手和成本處於兩難局面,全球職場皆出現「怠工」現象,加上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等長期結構性問題,不利生產力,將經濟推向長期衰退的邊緣。作為國際城市,香港得認清形勢,全面制訂爭奪人才的綜合戰略,切實執行,才有望應付新時代的需要。
雖然如今全球多地已重啟經濟,但新冠病毒變種之聲仍不絕於耳,且這3年不少人感染新冠後身體狀況未如前,部分習慣減少消費支出,又或依賴政府補助,對工作感怠倦,提不起勁重新全面投入職場。此外,疫下商業模式轉變,不少經濟活動都透過網絡進行,部分工種已徹底轉變,可見疫情仍在深深影響全球生產力。如何協助職場中人提升技能,轉型融入新的商業模式,優化人力資源應付經濟發展,當是各地政府疫後振興經濟的一大挑戰。
全球進入新經濟時代,新產業的人才需求殷切。科技創新的能力已成一地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沒有人才,科技創新只能淪為空言。故各地除了要應付疫後職場轉變的後遺症,還得審視投資、移民、稅務等政策,以提升吸引海外人才的條件。
不過,如今單靠「錢」實不足以解決人才荒的問題。除了工資之外,生活環境、經營理念、長遠前景等綜合條件,缺一不可,若香港連這些都做不好,「留人才」都未必做得到,莫說是要向外「搶人才」!
不得不承認的是,過去兩年移民潮下,香港流失了14萬流動人口,令香港在這場人才戰上大大失分。人貴自知,香港最大的條件限制是市場太細,資源極為有限;但香港的獨享競爭優勢,就是靠內地龐大的市場。因此,如何更好地融合兩地經濟,彰顯香港與內地聯繫的獨特優勢,為人才提供秀麗的發展願景,就成為香港追回失地,爭奪人才的關鍵之一。
除了吸引海外人才外,如何優化本地教育,提升香港人才競爭力,自然也是重要一環。參考新加坡的做法,香港得在傳統教育與應用教育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加強學界與各業界之間的聯動協作,培訓戰略產業人才,若在人力資源培訓方面繼續原地踏步,單靠在海外吸納人才,只怕遠未能滿足發展所需。
面對全球少子化、人口老化等結構性問題,人才荒不是疫下的短期現象,而是關係到可持續發展的長期問題。為此,各地都在大開方便門,廣招人才。始終「良禽擇木而棲」,香港要突圍而出,就得從改善僱員權益(包括工時和工資)與生活環境(如居住、教育等,滿足家庭、工作與生活平衡等訴求)、明確產業以至區域發展目標和願景,提升綜合競爭力着手,始有望實現鳥集鱗萃、鸞翔鳳集的效果。切忌一味靠把嘴、自吹自擂、自我感覺良好,經濟戰略繼續不到位,最終只會落得慘敗下場!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