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世界失序損經貿 疫後復甦事難謀

隨着中國正全力走出新冠疫情,理論上,全球經濟有望打破疫情的掣肘,全面恢復正常。之不過,現實卻不容樂觀,皆因中美博弈之下,世界失序,嚴重損害經貿基礎,疫後兩者的競爭亦只會白熱化。全球化的合作共贏基礎既失,世界經濟復甦路途崎嶇,恐無法回復疫前舊觀。
中國改變「動態清零」防疫方針,全力走出疫情,對全球而言,意味需求面有望復常,為經濟復甦帶來正能量,在預期今年歐洲和美國經濟都好大機會步入衰退之下,中國經濟重啟在穩定世界經濟發展上,更是別具意義。
可是,美國奉行反全球化主義,成了阻礙全球經濟復甦的最大絆腳石。典型例子,乃世界貿易組織裁決美國要求產品出口來源地不能標示「香港」的做法不符合規則,美國卻一於少理。如今中國正就美國限制晶片出口向世貿提訴,只怕也是落得相類的結果。
美國帶頭無視世界貿易規則,不會是單一事件,近月世貿判決美國鐵、鋁關稅壁壘違反貿易規定,美國同樣表明無意撤回做法。堂堂大國以「國家安全」為由耍流氓,受害的幾可肯定不只中國,其他經濟體利益亦將受波及。足以動搖歐洲經濟根基的美國的《降低通脹法案》,正是美國罔顧世界貿易規則又一證明。
世界經濟失序的情況,並不會因為疫情結束而終結。相反,隨着各經濟體走出疫情,各自歸位,經濟正常化意味焦點由「抗疫」重回「競爭」二字。美國正加緊對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圍堵,至於另一重點產業——汽車業,亦會受到兩強爭霸的衝擊。
基本上,過去全球汽車業都由歐美和日本等西方陣營主導發展,可隨着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汽車工業發展成熟,如今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及產銷方面都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就連美國最大的電動車廠,都以中國為主要營銷市場,面對近季中國經濟受疫情衝擊,以及中國同業競爭轉趨激烈,近年也得頻頻帶頭割價促銷,反映美資企業經營中國市場,過去所享有的「外資」光環已褪色。
中國除了掌握電動車技術與電池原材料資源外,在發展其他新能源汽車領域亦擁領先地位。美國在急起直追,但只怕難在短期內收窄距離。日本車廠豐田一再強調電動車非汽車業唯一出路,堅持發展混能汽車,就是無法接受過去在傳統汽車發展的優勢將消失。問題是,隨着經濟數碼化與智能化發展,以及對環保的要求提升,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難逆轉。中國藉着在汽車工業創新上領先,車市佔有率不斷提升,在爭取新經濟話語權已佔上風。汽車業也成為繼半導體後,被美國針對的產業。
過去集合各地生產的精密零件,再在一地組裝出最具效益的汽車產品,行銷全球,實現可觀市場產值,促進製造、消費與貿易。如今隨着保護主義興起,好景將難復見,伴隨的是全球產值收縮、資本與資源效益下降,窒礙經濟發展和產業創新升級,直到全球凝聚出一股更大「抗逆」力量,重塑出新的國際秩序,世界經濟才有望重見天日。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