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mBridge下階段或獲中東地區參與

mBridge是由金管局(圖)及另外3地央行合作發展。 mBridge是由金管局(圖)及另外3地央行合作發展。
mBridge是由金管局(圖)及另外3地央行合作發展。
推進本幣交易的還有香港金融管理局夥拍中國人民銀行、阿聯酋和泰國央行合作的mBridge(多種央行數碼貨幣跨境網絡)項目,早前成功以央行數碼貨幣(CBDC)為跨境支付及外匯交易進行真實結算。金管局發言人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預計下一階段將有更多不同地區(例如中東地區)參與。
試行跨境支付獲兩大教訓
mBridge志在打造高效且低成本的跨境支付網絡。國際清算銀行(BIS)的報告指出,即使經貿和供應鏈愈益融合,現時香港、內地、泰國和阿聯酋之間的交易絕大多數以外幣進行,一部分原因是本幣結算交易成本較高,跨境支付依賴外幣會受外幣發行國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影響,「削弱貨幣主權」,涉及更多中介又會拖長交易過程。
mBridge涉及3種交易——中央銀行向本地商業銀行發行及贖回CBDC、商業銀行向境外同業支付該地區的CBDC,以及商業銀行的跨境CBDC兌換。試行期間功能最多的是央行,商業銀行相對有限,其反饋包括快捷易用,也要引入外匯造市商、更多地區參與、完善法律制度等。
BIS報告提到,這次試行的教訓,其一是mBridge未有具效率的外幣匯價發現機制,阻礙支付流程,完善流動性的供應與管理可讓商業銀行不用繞道現有平台,其二是融合各地CBDC及支付系統、CBDC發行與贖回的自動化很重要;2023年及2024年的重點工作包括平台上流動性的安排、融合各地支付系統、改進數據私隱保障等。
金管:正招攬新觀察機構
金管局發言人稱,目前正與國際清算銀行創新樞紐(BISIH)轄下香港中心及其他參與央行緊密合作,為mBridge下一階段工作奠定基礎,包括擬訂項目時間表、制訂各小組的工作項目、研究將一些現有觀察機構升級至參與機構,同時在國際間招攬新的觀察機構,期望逐步將mBridge發展為「最簡可行產品」,最終建立一個可正式投入運作的系統。
mBridge現有觀察機構包括南韓、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以色列和瑞典的央行,以及紐約聯儲銀行的紐約創新中心,BISIH轄下歐元系統中心等。然而,金管局稱,mBridge須在技術、風險管理及合規上取得各參與央行同意後方可推出,現時尚未有正式推出的時間表。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