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地方政府財困 賣地收入縮24%

樓市不振,影響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 樓市不振,影響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
樓市不振,影響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
疫情持續加上樓市下滑,不僅令開發商苦不堪言,早年靠賣地收入撐起財政的地方政府也吃力,許多昔日積極投地的大型民企如中國恒大(03333)早深陷債務困境,即使國有開發商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趕來撐場,也無法彌補財政缺口。
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貢獻來源,除了以稅收為主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外,還有來自政府性的基金收入,當中土地出讓收入比重逾九成。惟中國財政部數據顯示,去年首11個月地方政府賣地收入按年下挫24.4%。
百大房企拿地金額「腰斬」
以往為了抑制土地市場過熱而推出的「集中供地」,如今在土地拍賣規則不斷放寬下也無法增加對房企吸引力,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去年全年百大房企拿地總額僅1.29萬億元人民幣,按年降48.9%,且土拍的城市分化還在加劇。
觀乎去年全國22個城市進行一年3次的「集中供地」情況,民企基本積極性不強,土地市場續由央國企及LGFV主導,分別佔拿地金額的37.4%及42%。然而,央國企也漸露出「疲態」,佔拿地金額比重由首批次40%,降至第3批次的29%,反觀地方國資或城投的拿地金額佔比升至第3批次的54%。
惹人關注是,外媒綜合的拍賣結果及公開紀錄顯示,內地部分地方政府舉行的土地拍賣活動中,一些國有買家是成交前不久剛成立的公司。其中,瀋陽市去年拍賣的23塊住宅地,有14塊被11家地方國有企業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買走,其中有7家公司是宣布競標前幾日才成立,據報鄭州也透過類似操作投地。
國企買地「輸血」遭斥責
部分地方城投以買地之名、實際為政府「輸血」的做法已遭到當局斥責,財政部在去年10月發通告,嚴禁地方政府通過舉債儲備土地,不得通過國企購地等方式虛增土地出讓收入。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也發文指「財政的錢」與「央行的錢」存在本質區別,還說若允許財政直接向央行透支,靠印票子滿足財政支出需求,最終將引發惡性通脹,財政也不可持續並產生債務危機。
不過,德國商業銀行駐新加坡的中國經濟學家Tommy Wu認為,國企買地的做法或會維持,直到內地經濟有明顯改善,讓地方政府能以更正常的方式獲得收入。而粵開證券估計,土地市場降溫趨勢在今年上半年難以扭轉,就算今年政府性的基金預算收入恢復至疫情前,該項預算收入仍有可能下跌0.8%。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